2013年1月24日 星期四

單薄的首稿


  友人創作(藝術)劇團在本月舉辦名為《第一稿》的「讀劇」活動,礙於時間關係只能參加週日晚上劉雲峰的《重拾初戀》,雖然整體演出無甚驚喜,但演後的討論氣氛則非常熱烈,座上不少本澳經驗導演、演員都有踴躍發言,經過潤飾後的意見大有「手下留情」的感覺,或許都是同一道上的人,知道原創劇本能被排演絕非易事,所以不欲使創作者遭受太大的打擊吧。

  《重拾初戀》講述三位中學時期的好友,其中二人已經成家立室,男主角卻仍是孤家寡人,於是二人決定幫助他再次向初戀(暗戀)對象展開追求,最後大團圓結局。如此貼近生活的題材,讓觀眾產生不少共鳴,但劇情發展過於流水帳且缺乏說服力,彷彿一切都是理所當然的;角色性格描述不夠深刻,簡單的三言兩語,實在難以說服觀眾相信離婚的女主角可以如此輕易便再入情關、男主角為暗戀對象的一個答案竟然可以守身如玉十五年;事件的發生未見緊扣,插科打諢的配角似是可有可無。雖然場刊資料透露作者曾有相當的劇本創作經驗,但《重拾初戀》中仍是發現有著諸多編劇初學者的創作毛病,包括:故事發展過份合理、缺乏戲劇事件、角色性格模糊、意識流、缺乏重心訊息等等,這可能是作者未有足夠沉澱那份曾經讓其內心被觸動的感覺,或將劇本初稿在正式製作之前進行討論,導致在這層次上進行編演時,所有呈現於觀眾跟前的事物都變得單薄。

  經常談論澳門缺乏可供排演的原創劇本,有歸因於質量不高,所以過去兩、三年裡,曾有澳門文化中心或民間團體,邀請香港的資深編劇來澳開班指導,可惜至今還是未見廣被認受的佳作。我絕對相信並非澳門劇作人的自身水平不高,只是有關技巧必須學習更多,才可以掌握把創意和意念發展成文本的基礎,重點是千萬別奢望參與了密集式的工作坊,便能夠脫胎換骨,筆走龍蛇。這種拔苗助長或是囫圇吞棗的學習方式,充其量只可以讓有志投身編劇行列的朋友,認識相關的理論知識和參考書目,要是貿然實踐,只會粗疏盡現。

  主辦單位開創此平台讓澳門劇作人可以把首稿呈現於劇場觀眾跟前,出發點和意義是值得確定的,只是作為負責任的藝團,是否在決定揀選劇目上演之前,特別是對於全新的劇本,能夠預先為他們在各方面都提供多一些的意見?澳門的原創劇本雖然不多,但有經驗的編劇和導演卻可是不少,而且本澳的戲劇圈子不大,活躍者常會碰面,何不嘗試邀請其他藝團的先進,為這些首稿提供演前指導?至少可以在發現有重大問題之時,勸喻劇作者重新思考、修改文本甚至阻止走向死胡同。

  文: 沓靖 | MCSPA會員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