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月17日 星期四

冒險之旅


  小山藝術會在二零一二年的最後數天,推出年度的「壓軸」劇目《爸爸城市遊記》,此劇特別之處並非故事的情節有何曲折離奇,而是藝團事先張揚的預示觀眾,日後的製作路線和演出風格將會有所改變,並朝親子劇場的方向發展,相信對部份喜愛欣賞色彩豐富、寓言式童話的觀眾,往後對小山藝術會作品的期許可能要有所調整。

  《爸爸城市遊記》的主線很明確──父子情;年青的Gary將為人父,心情既忐忑又緊張,在醫院等候太太生產期間,憶起兒時與父親難得共遊澳門的一天,由此訴說思念父親的情感。有異於以往排演的兒童劇,今次的演出採用獨腳戲的形式,由Gary(吳嘉偉)獨挑大樑,如前半段手忙腳亂的模擬替嬰兒換尿布、洗澡、哺乳等,便引起不少成年觀眾哄堂大笑,在後半段憶述與父共遊澳門城區的情節裡,則換上布偶對戲,演出也是自然流暢的,未見有《世界未日到了嗎?》的過份浮誇,顯見在拿捏角色性格和控制情緒的能力有所進步。

  未知是否要轉換演出模式的關係,《爸爸城市遊記》的故事情節雖然未見疏散,可是表現情節卻有不少突兀之處。Gary以一人之力呈現學習將為人父的苦樂後後,成為全場焦點所在,後半段在回憶部份裡卻淪為配角;為了要轉換視角,從兒時的Gary(布偶及配音)去對週遭的環境提出疑問,突破單純使用布偶的動作和聲音限制,演出中加入了敲擊樂、舞蹈和魔術表演,試圖使情境表達更加豐富,惟以上元素的切入生硬牽強,與前半段的故事情節未見有所相關,反似是多個獨立的單元表演節目。小朋友會對陌生環境提出問題,主要原因是對之缺乏認知和經驗、無法想像那些可以解惑的畫面,然而成人把內心所解讀的世界呈現在小朋友跟前,又是否足以說服他們?此外,觀眾的反應也有明顯轉變,譬如父親的歡笑聲比孩童多、母親主動地向孩子強調父親的勞苦、有小朋友在開演不足十分鐘後便嚷著要走(舞台上正在演出Gary苦惱將為人父的情節)等等,由此可見,獲產生共鳴的觀眾層面正發生變化。

  若《爸爸城市遊記》是小山藝術會在轉變中的一次牛刀小試,相信對於成年和孩童觀眾群,這一小試也許會得到兩極化的評價。在瞬息萬變的澳門裡,已經成立了五年的小山藝術會,有這次一改沿用多年且為人接受的演出風格的決心,對於一個藝團來說,殊不容易;然而更令我感到興趣想要瞭解的是──眼看著小山藝術會的演出已經日漸成熟,並成功掌握一批支持的家長和兒童觀眾,為何不繼續向他們餵食其喜愛的演出和作品,卻要踏上這趟冒險之旅?

  文: 沓靖 | MCSPA會員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