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門的戲劇藝術似乎越來越朝著兩極化的方向發展,特別是舞台表現和戲劇創作方面,兩者之間的差距越來越大。經過累積超過十年的人材培育,無論是在澳門演藝學院戲劇學校修讀或是負笈海外歸來的本地演員和導演,其表現已見日趨成熟且廣被認同,不少被受讚許的劇目如《歌本哈根》、《竹簍中》、《翻身》等,演員和導演的稱職演出及拿捏,均換來滿場觀眾的熱烈掌聲。可是有關作品均擁有一個共同的先天優勢,它們都具備一個結構完整、故事情節引人入勝的劇本。劇本作為一劇之本,好的劇本可讓舞台上的表演者能夠放心地全情投入演出,觀眾看得自在,也落得細意欣賞。
在某個劇本研習坊的開課禮上,劇壇前輩曾對對澳門戲劇發展提出一矢中的意見─表演的專業有餘、演出團隊的技術不差,可是具備一定專業水平的本地原創劇本卻是繆繆可數,致使澳門的戲劇往往無法整體性地衝出境外,也欠缺全面性的均衡發展。
最近由曉角話劇研進社搬演澳門文化中心《一個劇本的誕生》的優秀本地原創劇本《一輩子的戀愛》,便引來討論不少。有說演員的技巧不足,有說導演的功力未純,我卻感到原劇本在經過配合演出的修改下,使已經奠下的重心被動搖,引致表演無法在穩固的基礎上進行。一個原創劇本經歷過創作、讀劇再搬入舞台的過程中,它的發展與變化,乃至最終展現成為觀眾眼前的一台戲,如何才能保留創作人想要存在於故事裡的觸動,當中涉及大量的技巧及專業理論。更教人感慨的是,要讓一個劇本經歷時間和不斷演出的挑戰,往往並不能單一份感動便能延續,導演和編劇需要因地制宜、適法地對劇本作出修改和配合,才能使故事的神髓得以保留。《一輩子的戀愛》惹來的討論,恰恰也是為澳門各界正在推行的劇本創作培訓,提供了一個可堪借鏡的例子。
可預期在戲劇幕前演出已經穩健發展的道路上,本澳原創劇本的培訓將會是往後被重點關注的節眼,然而作為官辦的澳門演藝學院戲劇學校的編導班長期收生不足,由民間團體邀來資深前輩主理的工作坊及短期課程亦缺乏系統訓練,有志於在本澳參與劇本創作的朋友便只能靠不斷的嘗試、碰壁和運氣(寄望有機會上演),期望有朝一天能夠獲得認同。只是,當中有多少人能夠歷年的堅持那份心力,最終成功創作出一部令人拍手叫好的劇本,同時在舞台上獲得認同,從而帶領澳門的劇作人,走出當下的這個困局?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