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4月11日 星期四

親近藝術節


    雖然本年澳門藝術節的揭幕節目《旱雨》要在下月三日才上演,但配合整個澳門藝術節的延伸活動,包括講座、工作坊及讀詩會等共七場,已早於四月初便開始,首場講座是由港澳演藝評論家周凡夫向觀眾推介的五個藝術節節目導賞,計有戲曲《韓玉娘》、舞蹈《旱雨》及《追.尋》、戲劇《金龍》和《誰怕吳爾芙?》。

    由經驗前輩帶領的「導賞」活動,總可以讓參與者獲得更多有別於公式文宣的資料,使觀演時的趣味性被提高不少。藉著周凡夫的講解,方知編舞家愛雅.索拉有著如斯複雜的個人背景,而她的處女創作《旱雨》能多番重演仍教人津津樂道,與此不無關係;德國戲劇《金龍》的顛覆性對現代戲劇發展甚具影響力,在本地導演譚智泉的手裡,他究竟能否繼《青春禁忌遊戲》之後,再下一城? 成功的前題,卻是《金龍》的劇本對演員能力、對整個演出的節奏要求甚為嚴苛,這批從海外修讀戲劇專業或本地培訓的劇場工作者,必須首先能把這條金龍駕馭;新加坡九年劇場把經歷五十年的《誰怕吳爾芙?》帶來澳門了,周凡夫笑言:「要是喜愛戲劇的朋友卻未曾觀演過《誰怕吳爾芙?》,倒是有點說不過。」由此可以此劇應不可小覷;Random舞蹈團的《追.尋》是本年澳門藝術節的閉幕節目,其中那三千二百顆LED燈組成的燈牆自是為賣點之一,其探討靈魂與肉身的關係,亦是與揭幕節目《旱雨》對戰爭的揭示,作出了有趣的呼應。

講座中多番收到「題述門票尚未沽清」的訊息,與會者自是明白導賞會的作用有其促銷功能,我卻奇怪於究竟是以上節目未夠吸引,或是本地觀眾對藝術節目的選擇,仍是偏向「取易不取難」? 卻知當中必定與教育及認知有關。在應試教育制度下的今天,年青人為了取得升學資格,對文理商科背得滾瓜爛熟,認識蕭邦卻只因為李雲迪,豈不可笑? 要不是有機會接觸表演藝術且產生興趣,根本難以想像年青朋友會只為一幅藝術節的海報或小冊子,便有動力對內裡的節目查找資料,並最終選擇購票入場。在當前的情勢下,演前導賞及講座豈只是宣傳手法的一種? 它倒是確確切切的渠道,直接引起市民親近藝術的一項活動,那麼短短的數十分鐘啊!影響和震撼力有時候更勝三數小時的大型演出。

: 沓靖 MCSPA會員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