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6月13日 星期四

因何而動

  要不是剛好有機會參加李銳進走進校園的舞評講座,也許筆者不再會翻查腦海裡曾經被留下印象的舞蹈劇場片段,而今屆澳門藝術節的《情書》,極有可能也只如眾多過目即忘的表演節目般,對之印象將會隨著節慶的落幕而逐漸消失,然而講座中李銳進引介舞蹈劇場大師Pina Bausch的名言: 「我在乎的是人為何而動,而不是如何動。」《情書》中一幕又一幕的情感湧現,即如倒帶般再次浮現於筆者的心坎裡。

  本對導演起用鄭子誠煞有介事的為五封情書唸讀、並以戲劇表演方式融入於舞蹈作品之中感到格格不入,要是以此分別作為五個舞段的預示,完全不包含舞蹈動作的唸讀究竟意義何在?然而令人驚覺的卻是那種以為舞蹈劇場便是「舞蹈」加上「戲劇」的簡單判斷,是何等謬誤。如果在一齣戲劇裡,每個角色、每句對白都有其意義,且是必要的,那麼鄭子誠在《情書》中的角色亦必定有其意義所在。五封各含不同情感的書信,實可透過上千百種方式來予之呈現,但透過接近導讀式的唸讀,觀眾是否更容易投入接下來的舞蹈表演之中?父親對兒子的愛、兒子內心呼喊的獨白、小艾埋於心底裡對鴻的愛慕、小艾對於追求愛情的不顧一切,乃至兒子的驀然回首,終於明白父親的大愛等等,五段似乎既是連貫又是獨立的舞段,在唸讀之間使觀眾的思緒不是能產生更大的關聯嗎?

  如果仍持有「以舞藝評價舞蹈劇場的好壞」,也許觀眾將無法拓闊和接受對舞蹈發展的各種可能性。在《情書》裡,觀眾難以各門類別的舞蹈標準來鑑評內裡的舞藝,這是芭蕾?或是現代爵士舞?踢腿、迴旋、群舞的對稱性等等,都請把這些指標都放下吧!然而舞者從文本之內走出文本之外,呈現在舞台上的肢體運動,是教人深深感受到舞者對書信中,各段情感關係的理解與再創作。楊青的原創文本尤令人驚嘆,簡短的數百字,包含了時空的流逝、融匯了真摰的情感,這卻造就了潘少輝能有更多的創作空間,帶領舞者走入父子之間、情人之間的複雜情感世界。

  對於不少評論指《情書》的劇情散亂和舞藝問題,筆者既非專業舞蹈導師或資深劇場工作者,自是不便多言見拙;只是在呈現動人的情感裡,五封情書,帶動十多位舞者充滿悲歡離合的「舞蹈」動作,相信總可以使觀眾明白他們的喜樂何來、痛苦何在吧?要是讀者也如筆者般曾於《情書》裡,曾有為某一個動作讓心靈被觸動,甚至再無法強忍眼眶裡的淚花流轉,相信舞者的造詣如何已不是要著意的節眼了,至少筆者深信你已經明白,在《情書》裡的他們,究竟因何而動。


  文: 沓靖 | MCSPA會員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