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6月20日 星期四

在《金龍》中,尋找到「存在」

  澳門藝術節已經圓滿結束,但筆者的思緒卻未停下來……今年的節目有幾個挺有意思:想不到會被製作單位選中作為今屆的節目,而值得關注的,《金龍》是其中一個。

看的是五月十九日晚加開的一場,入座率約七成,當中發現有小朋友,如果了解過德國當代知名劇作家羅蘭.希梅芬尼創作的《金龍》,就會知道所討論的議題有點不太適合十二歲以下的人參與,父母們應事前細心挑選,或需「PG家長指引」,因為要去解讀亞裔非法移工在西方的處境故事給「土生土長」的幸運兒知道的確吃力,「根」本不在外,又怎會知道「存在」是什麼一回事呢?

在《金龍》餐廳,一位牙痛的非法亞裔移民因身份問題,無得到正常的治療,失血過多而死;一位未婚懷孕的少女因男友以生活壓力為由,決定放棄她肚皮下的小生命;一位年華老去的男人,囉嗦憶念過去,郤一分一秒消耗光陰;一位貌美的空姐,經常在三萬呎天空工作,因「意外」得到一隻牙,內心空虛爆發,試圖尋找「存在」,力求實在的生活……「異鄉人」的確存在很多社會問題,互相的內心對話可能是:「為咩而活?」。劇中由頭到尾,圍繞「牙」而苦惱,筆者解讀為「根」,試想想,植物的根,離開本身屬於自己的土地,就會死亡或生長困難;巧合近似,「人離鄉賤」,人離開自己的「家」,到新的境地,整個心都被淘空了,所面對的人與事,心,根本無力抵抗,因為存在感失重,浮游於悲觀中……。

全劇五位演員,導演譚智泉「一定」精挑細選過,因為這部顛覆傳統的戲劇作品單靠注目的劇本和有經驗的導演是不夠,亦要靠五位演員在台上整體的呈現;有觀看澳門劇作習慣的朋友,對他們絶不陌生,皆因他們都活躍於幕前:君熾、曾倩倩、林穎詩、盧偉研和談樂慶扮演全劇十五個角色,發展不僅「一個」故事,但演出十分流暢自然,沒有對白或動作的瑕癡,影響觀眾去理解各個故事的發展;相信比傳統手法的劇作,他們要下多幾倍功夫,五位演員填滿一個半小時的演出,不覺空洞,反而五位「壓得住場」,令觀眾放心「享受」《金龍》餐廳的「一餐又一餐」,值得一讚!而譚導演亦沿用羅蘭.希梅芬尼的手法將角色越界及角色錯配:男演女、女演男、老演少、奇貌不揚演貌美如花……原來,演員在跳出「適合自己」的角色,去演「不合適」時,就會刻意把該角色的個性、動作、神韻放大,詮釋更細膩的描繪,明顯不同的故事線互相穿插下,雜亂的一幕幕畫面,郤讓觀眾深刻看到清晰的殘酷議題。另外,在簡單白色的舞台上加入多媒體手法,令粗暴或不安的畫面,在白色的背景牆上,投射出被攻擊的畫面,用受害者的角度(從她眼看到的),給觀眾深刻但不血腥的質感,絶對考驗及刺激觀眾的感官神經!

  既有威力且蘊藏思想探索價值的作品,思考空間很大,而且能令大家走近悲痛的社會訊息,讓生活在繁華的澳門人反思,應該珍惜「土生土長」、「落地生根」及「存在」的幸福,而在澳門的「異鄉人」亦不應妄自菲薄,反而在此天地裡去尋找新的價值而「存在」下去……。

今年的藝術節雖然結束了,但從已出席的幾個精彩節目裡面,筆者得到的比想像中多,《金龍》,亦是其中一個,你呢?


  文:李懿 | MCSPA會員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