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週日晚上在曉角實驗室觀賞了四位「導演學員」的結業演出《4x4》,嚴格來說當中不乏已經能掛上「導演」銜頭的劇場工作者: 葉嘉文、林婷婷及陳明慧,楊秀萍亦是有劇本創作、劇評撰寫經驗的劇場活躍人士,所以「學員」二字,只是因為他們都參與「郭慶亮導演工作坊」的源故而已。
四人對文本的解讀乃至呈現效果,其表演手法、演員調度、劇場控制等等,都因其在戲劇活動的資歷高低立見。《聖訴》對於楊秀萍而言是困難的,驟看只是藉著修女間的對話,便能呈現宗教、性別、權力的兩極幽暗面,但卻似乎忽略了肢體動作在戲劇表演中是重要一環,飾演修女的兩位演員,竟然在二十分鐘的演出中沒有任何身體接觸,記憶所及只有小修女對校長的躹躬數個,算是一種互動吧? 觀眾惟有依賴二人的對白想像她們之間的關係、性格和事件衝突因由,然而在密密麻麻的台詞以及二人語調近似的演繹,觀眾如我是感吃力的。
同是藉著對話作為劇情推進方式的《晚安.媽媽》,舞台設計有比《聖訴》更豐富的場境,廳間與房的分佈清淅可見,演員有更多的硬件配套呈現故事,只是稍嫌過份使用所有空間,但礙於時間限制,演員的劇場中的台位來回走動,反而讓人無法在短時間內聚焦於母女身上。而《晚安.媽媽》和《聖訴》均有一個讓我感到奇怪的地方,便是兩劇中飾演長輩的女角,均有「流利、有力」的諗讀表現,對於一般觀眾認知的「老人家語調緩慢」形象,略是有點格格不入,而擔心女兒行將自殺的母親、心繫學童的修女校長,我更是未成功接收她們的痛心疾首,如果只為呈現選段內容作為最終目標,那作別論。
陳明慧的《劇痛》不諱言是有點眼高手低,要呈現「感覺」並不容易,要解釋更是難上加難。陳明慧在演出前的「導賞」向觀眾表示,自殺者的最終決定在於「痛」,而在劇中的三位角色,表現著一位自殺者的外在行為與心靈感受,而內心的正、邪對話亦是表露無遺……;可惜單一的舞台燈光、聲效,雖然可以增強沉鬰感,但導演未有利用首五至十分鐘的力量凝聚,將悲哀感和痛苦加深,「痛」的力量究竟如何? 為何足夠讓人決定結束自己? 除了兩名男演員無意識的嚎叫、女演員僵硬的笑容外,痛的感覺、可以讓人決定自殺的痛,究竟是怎樣的?
《幹掉她》在葉嘉文的手上,其實只是一個自我挑戰的機會罷了。他和胡美寶對文本駕馭能力,本地觀眾相信毋容置疑,看似無連貫的劇本,更恰好讓二人在燈光、儀器(觀眾需要配帶耳機接收故事訊息)、肢體等方面,有更多想像和發展的空間,葉嘉文想要探討現實世界的「二元生活」,確是活生生存在於我們週遭,卻是我等未有跟導演一樣對生活的敏銳觸覺和思考,也許一切都可以從基本做起便可,那是學習郭慶亮對導演學員的一個要求: 要不斷發問,及學會懂得如何發問。
文: 沓靖 | MCSPA會員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