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8月15日 星期四

因噎廢食

  本地劇場年度的怪現象又出現了! 碰巧本年有贊助機構推出「市民專場演出」,令到這個怪現象正變化成一種驅趕劇場觀眾的催化劑;所謂的「怪現象」,正是每年暑期戲劇演出數量突然排山倒海的撲來,激增至令本地的大小劇場檔期「滿瀉」,連帶是少不免發生的演期重疊,並演變成對親朋好友的深交程度的一次關係試煉。

  有劇場人說這是無可避免的景況,因為在寒、暑假期以外的時間,本地劇場製作主要依賴少數的全職及大部份的兼職劇場人撐起,隨便一數,他們都要應付澳門文化中心《開箱作業》、澳門藝術節、澳門藝穗節、以及各自所屬劇團在年度演出計劃需要「呈交」表演節目,因此每年暑期既是從世界各地學期休假返澳的劇場生力軍,想要「一過戲癮」的好時機,也是讓過去一年支撐劇場製作的製作人們得以休息、順便好好整頓下半年的工作及活動的空檔。

  上半年間能維持半至一個月的節目上演間距,對於普羅大眾而言是合適的,不諱言表演藝術觀賞是豐富個人人文素質的最佳途徑,在合適的時段裡逐漸接收演出傳遞的訊息,觀眾在不同個人背景下,得以深化和反思;然而延續過去兩年的暑期戲劇演出的頻密現象: 曉角新晉導演計劃和農莊黑盒劇場是既定常客,今年更有夢劇社、小城實驗劇團、曉角、小山藝術會、葛多藝術會等的演出,而且在贊助計劃之下,演出更是浪接浪,在一人分兼多角的澳門劇場裡(友報演藝版便曾有作者一針見血地指出問題所在),不單辛苦了劇場人,需要馬不停蹄的劇接劇的製作,對於喜愛劇場觀演的朋友,也是大呼疲累,而觀眾以親朋戚友成份居多的本地觀眾群中,「順得哥情失嫂意」的情況比比皆是,最可憐的還有捧了朋友的場,卻可能錯失觀賞另一套更精彩、更專業的演出,每每在演後與觀賞其他節目的好友談論時,始發覺魚與熊掌還不是重點,會否因為演出過多而導致觀眾因噎廢食才是警號,在擴大觀眾群的工作還未見正式起步之前,更多因為自我感覺良好而無節制地推出節目,將會導致本地觀眾之間的關係將會越來越親密,人數也會「買少見少」。


  文: 沓靖 | MCSPA會員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