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2月31日 星期四

劇本的力量

        著名香港劇作家莊梅岩的五個獲獎原創劇本被結集成書,對喜愛戲劇的朋友可謂一大喜訊,劇作者的作品經過導演和演員的洗禮後,先勿論舞台上的展玩優劣與否,但確然不能與「足本」混為一談,因此閱讀劇本原文,讀者當能有更大的想象空間,個人而言也認為是最能直接與劇作者溝通的方法。

        被收錄至劇本集的五個作品包括《留守太平間》、《找個人和我上火星》、《聖荷西謀殺案》、《法吻》和《教授》,主題有關於生死、德道、人性等多多方面,但各個作品之中仍有其共性可尋,劇作者都從中挖掘人性的各種可能性,更是毫不掩飾地展露人在面對現實選擇時的無力感,好比《留守太平間》論及生命的脆弱和醫護人員在此間的迷惘、《找個人和我上火星》讓讀者們反思面對「寂寞」的態度、《聖荷西謀殺案》揭示了每個人埋藏於內心裡的一份暴力、《教授》向當下社會的公義提出控訴,及至《法吻》那種教人心寒的猜疑著對人性自私與醜陋。

        莊的劇本沒有太多震攝觀眾的場境設計和複雜的故事結構,然而單從文字的表述裡,讀者們卻能自然地跟隨著主角一同經歷,在故事裡與其他角色展開對話,感受主角的一喜一怒,成功地讓讀者「移情」,由此可見劇作者在劇本中的用字精僻。事實上,洋洋萬字也不如簡單一句的心坎話,而要精煉出這麼的一句,若是久缺了劇作者對人物性格的透徹和角色關係的理解,實在是難以達成的。

        若是順著各個作品的創作時序去讀此劇本集,讀者將能發現在《留守太平間》與《教授》之間,莊對角色塑造和故事推進有更多是從側寫描述,這也可見證著一位劇作家的成長歷程。編劇導師總會建議學生開始時創作時,取材於自己最熟悉的事,所以採用第一身敘述故事和自我展示內容是常見的,並難免經常出現有主角自說自話的情況。然而在現實的社會裡,對他人的認識往往更多是來自於週遭的人與事,再結合個人的情感及經歷而建構對某個人的認知,就好比《教授》裡的教授,藉著學生和親人表達對教授的觀感,並因為經歷而發現、改觀或肯定,讀者們更容易在腦海裡認識那一位屬於自己認知的 「教授」。透過閱讀劇本以感受劇作者藉著角色傳遞的力量,這比透過觀演舞台劇的演繹時,其中再涉及導演、演員、化妝等外在因素影響,當能獲得更真實、更具感染力的震撼啊!

文: 沓靖

2015年12月24日 星期四

POP JAZZ 組合受歡迎硬 件落後聽眾受罪

  首先不得不讚澳門文化中心近年對市場觸覺的敏銳,不同範疇的節目買手均能緊貼漸流之餘,亦不忘理解澳門人的鍾愛,偶爾亦有大膽新意,將新穎的文化藝術引介給澳門觀眾/聽眾,按部就班,調教出更多熱愛文化藝術活動的澳門人。

  剛剛在上個周末欣賞了韓國pop-jazz組合Winterplay在文化中心大劇院的演出,雖然今次的演出未能全場爆滿,但亦有近九成的入座率,算得上頗為成功,樂迷們演後的戀戀不捨,讓Winterplay三度謝幕亦可以反映出觀眾的心情。

  唯一美中不足可能是大劇院的音響問題,音響設施未如理想,嘈音較多之餘,在控制音量方面亦令人頗為失望,由於此組合的團長兼吹小號(小喇叭),透過那「欠佳」的音響形成刺耳的效果,逼使觀眾忍受。

  說回這支pop-jazz組合演出,若非文化中心的宣傳組在網絡上放上了由他們重新演繹的經典歌曲《Billie Jean》的話,缺少米高積遜(Michael Jackson)作為背光效應,也許大家對此組合的興趣亦會稍減,雖然當晚演出只有這一首重新冠以JAZZ色彩的歌曲算是較為耳熟能詳,其他大部份的歌曲都是組合原創,收錄在他們的唱片之中。

  具體上這組合主要由團長小號手兼作曲Juhan (李柱翰) 及聲線沉穩的女主音Haewon (慧媛)為核心,音樂亦結合了JAZZPOP兩大元素,跟很多JAZZ組合不同的是他們沒有用上鋼琴,反而在今次演出中則添加兩套風格不一的鼓樂、一支低音大提琴、一支結他以及一名和音歌手。李柱翰除了作曲亦在音樂會上不時大SHOW吹奏小號的功力,特別是他與低音大提琴手合力演出一段經典樂章《YESTERDAY》己截然不同的編曲及演繹手法,新穎之餘亦能一顯所長。

  音樂會除了他們的好歌以外,團長李柱翰的妙語連珠亦成為賣點,他表示早在兩年前已跟文化中心聯絡有意來澳演出,不過直到現在才成事,並期望會有機會再次在澳門演出。他所作的曲商業味濃,亦即較易讓人接受,像《Shake it Up and Down》、《Yoboseyo Baby》及《Just This Christmas》等,旋律讓人易於接受,亦多愛用英文歌詞,兩名核心人物英語發音咬字清晰淺白,難怪近年多有機會在亞洲各地巡演,亦得到好評。

  文:方婷


2015年12月10日 星期四

《小王子》

  讀者若是小說《小王子》的忠實擁躉,或者會對今年上映的動畫電影版本《小王子》(法語: Le Petit Prince)又愛又恨──愛它幾近忠於原著般把繪本的小王子完全立體呈現,恨的卻是編劇對《小王子》故事的理解下,發展了另一個屬於小王子的成長後故事,教觀眾感到一時難以接受。

  動畫電影《小王子》主要是敘述了老人安德雷與小王子之間的相處經歷,從而影響主人翁小女孩卡拉走出機械和規律化的生活模式,藉此向觀眾表達人與人之間那份微妙且不可分割的情感關係。全片可以簡分為上、下兩個篇章,上半部份從老人及小女孩的視角出發,以老人憶述在沙漠中遇上小王子的點滴、小女孩逐步發掘老人的內心世界等交織出《小王子》小說的原型,就在小女孩因為老人的奇幻遭遇而重啟對世界的好奇心時,老人病倒了,也激起了小女孩要將小王子帶回老人身邊的決心。在下半部份裡,小女孩終於遇上了小王子,而小王子竟然已經長大成人!可是小王子卻遺忘了玫瑰的獨特、與孤狸的關係。憑藉小女孩的堅持,小王子終於返回了他的小星球,而玫瑰最終沒有等到小王子的歸來便凋謝了,這卻反而令小王子得以頓悟,也許更貼近是編劇想要借助老人、小女孩及小王子來表達他的訊息,要衝破固有的規範,勇敢面對將來。

  在社會化的現實生活裡打滾越久,越是會把兒時的獨特想法遺忘掉,過去曾會思考為何存在?自己是否獨一無二的?像海浪般的成長不停地沖刷著,珍貴的回憶和意念都只會收起得更深更密,甚至會忘記了記憶的生成是因為經歷,一旦停止了當下產生經歷,他朝便再無法回頭細看。老人如是、長大了的小王子也如是,倒是天真的小女孩會鼓起勇氣,和她的孤狸一起駕著飛機朝目標出發,那是純粹的行徑,只因為小女孩知道臥病在床的老人是多麼想再見小王子一面,至於小王子的重要性是否只老人付出了時間?這可未必是小女孩所首要關心的。

  動畫電影《小王子》明顯地並非以兒童為主要觀眾群,在糖衣包裝下的小說故事裡,它如《玩轉腦朋友》般正在勾起成年人們已遺忘了的種種初心,這種被警醒後再掏空的感受並不好受,但卻會教人懂得珍惜和自省,正如電影中曾多次出現的句子──「真正重要的東西,只有用心才能看到」,就對小王子而言,真正重要的是眼前的那株玫瑰,還是存在於心裡那份對孤狸的情感?

  文: 沓靖

2015年12月3日 星期四

且看《十月初五的月光》電影版

  一直以來,聽聞葉念琛編導的電影都是毀譽參半,有人喜歡他描寫的現代男女關係夠血淋淋、夠徹底;亦有人覺得他太過千篇一律,同一個模式套到各個故事情節上,跳不出框框。是故,筆者過去一直只透過電視欣賞葉導的作品,直到這次改編的《十月初五的月光》,首次破例掏腰包入場欣賞。

  安排在農曆十月份上映《十月初五的月光》電影版,不知是巧合還是有心,然而電視台亦有份推波助瀾,安排在多個周末壓縮性重播此劇電視版,不過某程度上不知是幫助宣傳?還是有點幫倒了忙,電影版其實與電視版銜接位大約只有五成,與其說是續集,個人覺得將原本的故事發展成一個新的故事,可能會看得較為舒服。

  原劇結局是君好與禮信結婚、生下小朋友後搬回澳門居住,而Q姨及文初則搬到中山生活(故事人物及內容不作詳細介紹);但在電影版中,卻是君好一家仍在美國生活,在家人遇到意外後,君好獨自一人回到澳門,才與母親Q姨及文初等人重遇。類似這樣的變動,對電視迷來講的確有點難以接受,雖然電視版本發生在十五年前,而電影版亦安排故事在二○○七年開始,大刀濶斧斬去多枝節,例如用死來安排交待司徒禮信的去向、金勝這幾年發跡以及其身世的問題、汪海琳出現卻幾乎沒有她的戲份……到底電影只不過一個多小時的時間,不可能像電視劇那樣交待所有情節,有些部份用對白將劇情帶過,個人覺得亦可以接受。

  對於演員,作為電視台慣性收視的擁護者,對眾多電視台藝人的客串演出首先多了幾分親切感,無論是打手、司機、律師、餅店老闆娘、醫生等,就算你說不出名字,亦覺得「熟口熟面」,這是與電視台合作的最大好處,眼見飾演君好父親的郭峰都一如閒角一樣,只在幾場醫院戲中出現,雖然略覺不合理,但亦說明了電影版篇幅有限,不能兼顧所有角色都有空間發揮之苦。

  不過說到發揮,個人明顯覺得佘詩曼和張智霖的確演得比過去更為有默契,一舉日一投足之間的配合,真的讓人看得很自然舒服。尤其佘詩曼已漸漸擺脫其花瓶的印象,從她演出電視劇《使徒行者》之後,演技亦有所提升,那怕很多人會說在電影中她明顯老了,但大家請明白人會老這是事實,故事中的君好亦是一個普通人,她會老是最自然不過的事,但佘詩曼在戲中演出一位幾乎「家散人亡」的中年婦人,從內心所流露出來的一份憂怨、一份自責以及茫然不知所措,演得出戲味來。文初雖亦已經是成年人,經歷讓他變得世故但不失一顆赤子之心,看他對君好的無微不至、對金勝的推心置腹,以及對琪琪的若即若離,他都似乎有著一分矇懂和純真無邪之感。

  作為編劇,葉念琛在描寫澳門這個背景的題材下,沒有抬高或貶低,他順理成章的沿著澳門在那個時代發展得最蓬勃博彩和旅遊業來寫,當中看金勝的興衰,但他的一句覺得自己是澳門人,不可以離開澳門(大意類似),要重新振作,結果可以在賭壇再次彈起,可能有一、兩名澳門賭壇猛人的影子,看起來對澳門觀眾會有更多親切感。另外當然少不了葉導一貫對男女間愛情的細緻描述,無論各個角色的內心交戰,又或愛恨對錯之類,同樣是可以放諸四海皆準,可能這正是編劇的風格,看來亦沒有太大的突兀感。不過像最後文初將字條收在手中這種心思,的確更能觸動人心,最後留一個開放的結局,讓大家繼續去思量,這種手法更為高招,將一部經典不設限制的延伸下去,浪漫的故事才能令人回味無窮。

  文: 方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