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4月21日 星期四

藝術節節目延伸講座之我見

        上週六聽畢台灣資深劇評家、台北藝術節藝術總監耿一偉主持澳門藝術節節目延伸講座「回到本質:極簡劇場大師羅伯特·威爾遜與荒誕劇大師貝克特」,獲得了很好的一次聽講經驗,甚至可媲美欣賞一場精彩的劇場演出。要知道解構現代劇場大師的藝術風格殊不容易,還要是以荒誕劇聞名於世的貝克特作品《最後的錄音帶》?必須一讚主辦單位邀對了合適的主講者,耿一偉曾有與羅伯特·威爾遜的合作經驗,在述說藝術家的創作特色時,會適時地加入個人的親身經歷和所見所聞,讓與會者更容易明瞭藝術家創作風格的成因。此外,耿一偉對貝克特作品的瞭解亦是透徹非常,三言兩語便點出了荒誕劇的精髓──沒有動機、沒有意義,便是荒謬,對於一眾經常尋找各類劇種定義的愛好者而言,至此定必矛塞頓開吧?

        耿一偉沒有以拆解劇作亮點的方式去引導與會者如何欣賞貝克特的作品,而是巧妙地先拋出了羅伯特·威爾遜的個人創作風格──排演一套連自己也弄不清楚表達方式為何作品,卻讓觀眾自以為都能夠了解作品傳遞的訊息。羅伯特·威爾遜精於運用燈光,並在刻意遲緩的節奏下,將舞台上表演者的每一個動作都逐漸精簡,同時卻使表演者可展現的細微動作都放大至觀眾必定留意的幅度,假若觀眾朝著「演甚麼」的想法去欣賞羅伯特·威爾遜的作品,也許最終都會找到一個僅可屬於自己解讀的故事內容,然而卻犧牲了藝術家的精心舞台編導,誠如耿一偉有綜合兩位劇場大師的共通點,便是作品的目的並非是要告訴觀眾、或是向觀眾解釋以後,而是要回到「本質」,也就是認識當下的重要性。

        集合藝術總監、戲劇系教授、劇評人與劇場導演的多種身份,耿一偉的歷練、演講內容和解說方式確實令筆者獲益良多,他從多角度切入羅伯特·威爾遜的創作視角、以其豐富的戲劇知識分析貝克特的劇作,最重要是能夠以非說教、不作搬字過紙的方式,嘗試引導觀眾接近可能較為艱澀的現代劇場作品。由於主講者在講座過程中不自覺地展現了個人的深厚藝術資歷,使得問答環節裡的聽眾也竟然提出了如何掌握表演技巧、對藝術創作的未來預想等似乎與講題無關問題,但是此種從節目講座引發對藝術發展的集體討論,相信才是主辦單位更應該珍惜和加以發展的延伸。在本地資深藝術工作者仍疲於創作和演出之際,「有心有力」的主辦單位不妨適度提高外邀講者的引入比例,既可提高本地舉行有質素藝術講座的數量,也可使更多觀眾及市民能加快走近藝術、拓闊視野,「先讓一部份的人富起來」,不正是早就有成功的例子嗎?


  文: 沓靖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