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8月11日 星期四

準備好未?

  《全世界Stand-by,唔該!》是澳門演藝學院戲劇學校2015/2016學年編導基礎課程二級的展演,故事由兩個經常在本澳校際戲劇比賽參賽的短篇作品《全都忙》(陳嘉陡編劇)和《尾班車》(陳栢添編劇)改編而成,在戲劇學校排練室的同一空間中,以時空交疊穿插的方式展現著兩個似乎是截然不同的故事──等候兒子接走的老婆婆和等候父親接送的少女,因為天雨同處巴士站的簷篷下,二人在等候的期間交織出《尾班車》的絲絲悲涼;另在《全都忙》裡的微電影拍攝現場中,男、女演員和攝影師都沒有專心投入到拍攝工作中,乾著急的導演也因為一通來電,變得與眾人一樣心不在焉起來……以指導老師周杰成的多年教學經驗和戲劇知識,基本上已讓改編而成的《全世界Stand-by,唔該!》劇本獲得了足夠的信心分數,雖然周在演後創作分享會中有指改編後的劇本仍然存有相當困難,但認為這是屬於實驗性的展演,因此也樂於把這些困難當作是習題般交給學生編導處理,並坦言這種經驗著實難能可貴,也算是向觀眾交代了今次展演的調性。

  整部作品的演出過程是流暢的,六位演員包括容駿昇、潘凱菱、林文恩、柯文薏、黃卓帆及黎梓盈都完成了各自的任務,以狹小的排練室充當的舞台上,六人的台詞唸讀顯得嫻熟,聲音也算清晰及能暢順地遞到觀眾的耳朵,各人的臉部表情有呈現足夠的情緒,導演的急燥、女演員的嬌嗲、老婆婆的迷網、少女的純真都是符合了《全都忙》和《尾班車》的角色要求,觀眾該可以較容易在視覺和聽覺上掌握該兩個故事的發展。然而《全世界Stand-by,唔該!》作為一個獨立的劇本故事處理,除了初段老婆婆的照片有少許內容可以引發觀眾跳入拍攝故事的人物,以及劇終前的兩分鐘出現一個人物具體連結外(《全都忙》的攝影師收到電話,怱忙離開,原來便是《尾班車》少女的父親),原著的兩個短篇故事在此間基本上並沒有接合點,也使得觀眾對改編後的故事主題提出疑問,基於周已明示今次的展演是對學生編導處理的課題,因此也反映出學生們似乎真的被周的這道的題目難倒了。

  直接從舞台上演員的表現和戲劇場口調度來看,暫時未見到楊雪慧、王嘉蘭和鄭曉文等學生有揉入那些導演手法或技巧,演員都是如實照做,卻是流於表現,角色的生成都彷彿是演員的個人理解,彼此之間透過台詞和動作的交流也不明顯,如老婆婆對少女的慰問沒有擅用適時的反應來突出重點,兩者自說自話的語境加上場景焦點的突然轉換,使劇情發展至中段時已經再難以引起觀眾對老婆婆的關注;借用文宣裡的故事簡介「一老婆婆在街道上等候;一少女在車站旁等候;一導演在拍攝場地等候;男、女演員在場邊等候;阿輝正在尋找!他們在等候甚麼?阿輝又在尋找甚麼?每一個人都帶著故事和過去……讓我們一同去揭露!」老婆婆和少女的等候沒有因為導演一方的工作而產生催化作用,攝影師阿輝、導演和演員也抓不著的「等候」形象,觀眾或許可以看得出每個角色都應該有其背後的故事,但要進一步產生興趣去揭露、關心和反思卻是無力而為,要關愛扶幼、關心獨居長者、思考空洞人生等訊息都是清淅不已的,可惜全劇的節奏未有掌握好,既令觀眾缺乏必要的時間去整理資訊,更無暇去跟隨劇中事件的發展,現階段僅能把劇本的文字表述、描繪的人和事塑成立體,但未見有深入去發掘編劇的創作深意,反映導演對劇本的理解和詮釋仍有待改進。

  周在演後創作分享會中不只一次向學生編導勉勵,執導《全世界Stand-by,唔該!》應視為是一次寶貴的經歷,能夠以實踐的方法去經驗一部戲劇作品從文本至演出的所有過程;也有觀眾指出,僅對眼前的表演水平作出評價是合理而符合現實的,學生們應從中汲取經驗。事實上,現場觀眾大多是戲劇學校的舊雨新知,交流間總是帶著更多的諒解和包容,只是一年後再有公開演出時,來自不同領域和背景的觀眾將會有更多煲貶不一且兩極化的意見,希望經過今次這寶貴一課後,學生們可以打開更多的編、導視野,盡力地利用未來一年時間去吸收和掌握更多,為接下來的年度作品做好準備,也別要辜負了指導老師周杰成用心留下這個語帶雙關的劇名,它最後究竟是疑問句還是命令句?還要看三位編導生力軍在2017年的最後展演方能定論。


  文: 沓靖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