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十八世紀工業革命以後,機械開始逐步取代人力勞動,緊接著千禧年科技發展的躍進,製造出越來越多精密的儀器和工具,人類已經無需要明白航空器能夠升空的原因,只要閱懂操作說明書,根據不同數據指標控制機器,便能上天下海,而歷練在現今世代已經逐漸精準的數據所取代,尤其在出現不幸事故時,數據往往比人為解釋更有力,從理論上推算,只要有足夠的數據支持,操作者便應該跟從指引而為,否則便是有歪常理。電影《薩利機長》(英文:Sully)便給觀眾預設了這麼的一道難題:遇上突如其來的緊急狀況,民航機機長在肩負百多條人命的重責下,究竟應該遵從操作手冊和空管人員的指示,還是相信個人的經驗和眼前的實況而作出決定?
奧斯卡影帝湯漢斯飾演擁有超過四十年航空飛行經驗的機師薩利,在某次航程起飛後不久,飛機遇上鳥群,導致的兩個引擎都失去動力,原本想要折返機場的薩利,因為從駕駛艙外望的現場環境,決定改以滑翔方式降落在紐約的哈德遜河,飛機最後成功逼降河面,所有機組人員和乘客都安全獲救。頓時成為全美英雄的機長薩利和副機長傑夫(亞倫.艾克哈特),卻被航空安全委員會質疑逼降的決定是妄顧人命,因為根據飛機工程師從即時數據的分析,顯示飛機受鳥群撞擊後仍有一個引擎可以操作,足以令飛機折返機場。另一方面,傳媒事後對事件的報導和揣測,除令薩利透不過氣來,也影響家人的正常生活,從技術上以至情感,薩利不禁開始懷疑自己的決定,甚至乎在聽證會上,根據模擬重演事發經過,獲得飛機可以安全折返機場降落的結果……幸好得到家人和拍擋的全力支持,充滿信心的薩利在聽證會上提出了難以量化的因素作為抗衡──人類在面對實際情況可能作出的理性判斷,包括因為突發事件所產生的驚愕、停頓、現場環境分析和個人經歷等等數字無法反映的因素,而控制員在再一次的模擬飛行亦隨即印證了薩利作出判斷的恰當性。
影片的主要事件並不複雜,可是能從中以多角度去發掘討論點,足見編導擁有極佳的觀察力。影片中已成為英雄後的薩利,從未見有因此而沾沾自喜,可是媒體對「英雄」的興趣──無論是生活軼事的正面報導,或是以質疑的角度去尋找錯處,卻為薩利帶來前所未有的壓力,而這份壓力僅僅是由於媒體認為公眾喜歡消費這類題材而已;薩利令全機人員獲救,甚至留守到最後一刻,可是委員會只是試圖不斷將事因推作薩利的個人誤判,至使公司能逃避承擔不良形象和連帶的保險責任,不禁教人心酸。編導沒有刻意將飛機遇上事故的情節佔重放大,反而對描述薩利在事件後的心理變化刻劃著墨甚多,特別是個人面對外在環境的種種壓力下該如何自處,尤其能反映人類在面對逆境時更應該堅持和自信,在習慣《蜘蛛俠》和《蝙蝠俠》一類科幻英雄必須與孤獨為伍的關係,原來改編自真人真事的《薩利機長》中,現實世界裡確曾有薩利這樣的一號人物,曾經也面對著這一種無助與孤獨,雖然飛機逼降河面而又全機平安獲救多少存在幸運成份,可是能夠獨力承擔真相與眾多輿論壓力,薩利機長的真正英雄氣慨,比更多外強中乾的超級英雄更值得敬佩呢!
文: 沓靖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