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1月24日 星期四

誰的小王子?

   在演戲空間五週年小劇場年度藝術交流計劃2016的《四地聯演》首演後,日本演團Theatre Moments帶來的《楢山節考》一如所料成功引來熱話,社交媒體的討論和意見交流不絕,可是同場來自馬來西亞悠托邦劇場的《每個人都是一顆星球》也是不容忽視,作為該劇團成立五週年的紀念演出,而且亦曾於馬來西亞公演,作品已是具有相當的完成度,據稱創作靈感取材自法國著名小說《小王子》,相信曾有涉獵的觀眾是更容易走進《每》的世界觀裡,如果說《楢》是成功地借古喻今,那麼《每》便是從劇場映照出生活在社會上的你和我、引領大家一起去尋找那個存在於內心裡的自己。

  倘若面對生命中不能逆轉的困局應當怎樣自處?編導黃商權設定了三個不同年齡的人物,並給予他們各自一道足以摧毀人生的難題,逼使他們要作出抉擇:男會計事事計算,從踏入社會那刻便為人生訂下規劃,在公司裡要獲得晉升、擁有美滿的家庭、退休後環遊世界,可是自己卻竟然成為公司裁員名單上的一員;一心想要成為歌星的女孩,在決賽前夕得悉懷有身孕,伴侶和家人對自己的不支持,令女孩的精神狀況幾近崩潰,而她亦在歌唱比賽中敗選了;患有腦退化症的獨居婆婆表面輍達,內心卻極度渴望得到家人的關愛,兒子因生活忙碌所以無法經常探望,也直接使婆婆虛構老伴仍然在世的假象,結果一聲悶雷,終於令婆婆再無法壓抑內心的孤獨⋯⋯雖然三個人物的經歷被安排在同一個的舞台空間呈現,但編導明顯想要保留每個人物故事的獨立性,沒有為他們之間構建任何關聯,反而是藉著三人的最終決定,把編導內心裡的答案聚焦呈現——男會計沒有因裁員而打亂了他的完美人生規劃,反而更早一步提起旅行箱環遊世界去;女孩雖然在歌唱比賽中落敗,卻令她回憶起唱歌的初衷,主動與母親冰釋前嫌;婆婆終於勇敢面對老伴離世的事實,最後更栽種了一盤老伴生前嘲笑不懂培養的蘭花,為自己人生的劃上句號。三人各自都曾經迷失在自己架建的羈絆之中,有過分完美的人生藍圖、有夢想名利的盲目追求、也有無法面對的傷痛,編導相要帶出正視現實、敢於面對人生挑戰、追求個人理想的偉大願景和訊息是顯然而見的。

  為了塑造三個不同人物的性格,編導也是花上了心思,何偉銘飾演的男會計採用碎碎唸的方式唸出大量精準細緻的台詞,顯示角色對生活態度的一絲不苟和自我壓抑,雖然何的情緒表達仍有待豐富,但以兼顧海量台詞的設計和在本澳首演的壓力下,首場的表演已是有所交代;老婆婆的演繹在葉寶君的手上甚為神似,借助老伴和兒子的關係下,葉可以有較多的空間去演活這位外強中乾的老人家,如果能夠適量調慢語速和唸白的力度,或許更容易令觀眾入信角色;鄭喬嫌飾演的歌唱女孩相對缺少可演的事件,但對於表達內心矛盾和情感的轉變,鄭的肢體表現卻見比其他二人更具有說服力。編導透過語言、喻物和動作去架構角色實無不妥,由此要突顯不同階層和年齡的人物,在面對人生的迷惘也要清淅方向,不要迷失自我,然而以三個不相連的獨立故事,來呼應每個人都是獨特而唯一的,這又是否一個最佳的選擇和處理?

  而《每》與《小王子》關聯的必要性,也是筆者建議編導需要在日後再度公演時,有可能需要對劇本內容作出取捨的選擇。筆者也是《小》的擁蠆,因此較容易從《每》的故事連結到《小》的內容,可是當割斷這種連結後,《每》又是可以完整而獨立地成為一部原創劇作,它探討都市人在成長中的迷失和割捨是清淅而值得反思的。那麼,在文宣裡出現大量與《小》有關的訊息作用為何?根據《每》的故事脈絡,完全可以剔除與《小》的關係,就算創作意念來自於《小》又如何?僅意念而己。有說當下已無原創,由其他作品影響而創作的故事不計其數,除非編劇必須要令觀眾明白原創與意念來源之間的關係,否則極少會開宗明義的串連起來,《我》裡的角色在經歷後似乎都能尋找到真正的自己,與此同時,《小》的理念又是否如此?而這又是否編導最終想要透過《我》令觀眾認同的東西?

  文: 沓靖

  作者按: 刊登於2016年11月24日華僑報《藝術評口》之本文有作編修。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