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1月3日 星期四

從戲劇反映城市

   本地劇團「演戲空間」在成立五周年之際,將於下月中旬邀請來自日本、馬來西亞和香港的劇團,合辦一連四天的四地聯演,演出劇目包括改編自著名小說的同名作品《楢山節考》(日本)、概念源起於《小王子》的《每個人都是一顆星球》(馬來西亞)、講述社會變遷對都市人影響的《三稜鏡》(香港)、以及探討家庭問題的《Baby Baby(澳門)。精明的觀眾相信從劇團所選演的作品題材,已經能夠發現各自城市裡刻下所面對最逼切的問題,而來自日本的Theatre Moments選演半個世紀前的小說作品《楢山節考》,似乎正想讓本地觀眾藉此感受他們幾近窒息的現實生活。

《楢山節考》是日本作家深沢七郎寫於一九五六年的小說,曾被兩度被拍成電影,而一九八三年由今村昌平執導的版本更奪得同年的「金棕櫚獎」。故事講述在日本信州的深山地區村落,由於地處偏遠而且生活條件異常困苦,令到村內一切事情都只能是以達到根本的生存目的出發,有人將女兒賤賣求取口糧、有人但求性滿足不惜與獸交合,而村內傳統更要求年齡達七十歲的老人,必須由家人送上深山等死,故事裡的阿玲婆婆便是那位順應傳統的老人,為了不致家人的糧食增添負擔,阿玲安然接受上山的安排,只是長子卻心有愧疚,然而二人始終都無法與艱苦的現實環境對抗,阿玲默默地在山上等待離世的一刻,長子在下山回村的途中,也同時遇見了村民將父親推下山谷,種種看似殘酷不仁的荒唐,在絕境求存的環境裡卻是變得合情合理。

雖然未知Theatre Moments演出的劇場版本將會怎樣詮釋如斯沉重的故事,可是挺能感受到劇團那份先聲奪人的氣息,因為日本是如此先進的國家,卻不時仍會發生社會上的血腥和暴力事件,而在事件背後往往揭示更多社會的悲劇和哀歌,經歷半個世紀依然為人認識的《楢山節考》故事,今次由土生土長的日本演員以母語演出,當中所能產生的戲劇力量是難以言喻的,也相信對於觀眾接觸日本文學和當地的戲劇文化,是一個絕佳的觀演機會。

回看本地的劇本題材,其實也不缺乏對社會現象的發表和反饋,可是手法多會採用嬉笑怒罵或者喜劇諷刺的方式處理,能如《楢山節考》般血淋淋地面向社會陰暗面的劇作並不多,這與澳門的城市面積細小、生活環境的多樣性對比香港、馬來亞西及日本均有落差不無關係;此外,城市歷史的經歷有限也令創作人往往只能依靠個人所感去取材和發揮於創作之中。透過今次的四地聯演活動,喜歡戲劇的觀眾不單可以欣賞到不同國家和地區的戲劇演出,也是一個好機會去認識隱藏在作品背後的故事、目睹演出者是如何去面對他們呈現的處境;當大家都無法逃避這個充滿競爭的社會現實時,如果我們都承認日本、馬來西亞和香港都比澳門走得更早更前,那麼從別人的腳印去審視自己的步伐,亦不失為一種取長補短的自我增值方法。


: 沓靖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