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4月6日 星期四

看得懂的藝術

        如果要做足功課才可以進入電影院看戲,相信對絕大多數追求娛樂的觀眾是難以接受的,可是在這個訊息爆炸的年代裡,當身邊的朋友都對某某電影如數家珍的拆解每個鏡頭和場景時,你怎能不懷疑自己是否已經被急速的時代步伐遺棄了?其實你也可以在互聯網上那海量垂手可得、似是而非的資料「爬文」數小時後,應該都足以稍為安心點地坐在電影院裡,嘗試將得來的資料比對大銀幕裡的一事一物,到最後為自己的「看得懂」而心裡暗爽;但卻是這種日積月累的成功感,同時也讓電影逐漸喪失了它的娛樂功能,觀眾進入戲院就似是一次又一次的考試,如果你沒有辦法說出電影裡(可能有)要傳遞的訊息,那將很抱歉地,或許對於電影藝術而言,你已被歸類為失格的一群。

        最近因為電影《美女與野獸》的真人版含有同性戀意識的情節,惹來衛道之士大肆評擊,甚至引致有杯葛、勸喻、指導觀看等不尋常的反座,不知道是否為了要挽回票房還是保護迪士尼的名聲,為電影內容解讀的文章陸續出現,有謂創作人因為身染惡疾而受到諸多岐視,使內心善良的他感到具大壓力,就好比被詛咒的王子雖然並無惡念,但凶殘的野獸外觀令人卻步,進而推解到不為甚俗所接受的同性觀念,也一樣雖無害人之心,卻同樣被社會邊緣化和妖魔化。當然,衛道者並不會輕易接受此等解釋,那怕是創作人可以擁有他的創作自由,但手持著宗教的教條(天主教並不允許同性戀)、與製作公司的傳統形象(迪士尼動畫應該是老幼咸宜)、對主要目標觀眾的影響(擔心會潛移默化兒童觀眾對同性戀的認受)等等,令到原本是萬眾期待的一套電影,結果也逼使電影公司將宣傳力度大幅減低,只能靠「死忠」觀眾的支持和包容穩住票房,而對於那些持反對意見的人士,便只好任由他們自說自話好了。

        電影公司有它需要為商業盈利的考慮去製作產品,但對於觀眾而言,我們想要從電影中獲得的又究竟是甚麼?我相信絕大部份都是源於自己心中對某種情懷的渴望吧?就好比以愛情、家庭、戰爭、科幻等為主題的電影,各有捧場的觀眾,大家都想要從天馬行空的電影世界裡得到呼應,所以假若結果不似預期,只不過是自己無法對號想要的故事罷了,那又何需將一己的價值觀硬套於他的觀感之上,並且作出壁疊分明的對立?當越是進步的社會其實是伴隨著越來越多的規範和統一價值觀時,澳門電影近年往往以切身的社會題材而獲得國際關注,也無懼於是否需要令觀眾「看得懂」,這種某程度上的創作自由的確是值得鼓勵和彌足珍貴的,最好的故事便是源於生活的日常,難道日常之事也必須要包裝一番方能走進藝術殿堂?


        文: 泳藍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