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8月31日 星期四

情愛多面睇

        電影《她消失以後》(The Disappearance of Eleanor Ribgy: Him)的故事很簡單直接,講述年青夫婦康諾和艾莉諾的愛兒在出生後兩個月便不幸夭折,康諾竭力將傷痛埋於心底,艾莉諾卻是徹底崩潰,二人雖然都無法面對揪心的創傷,可是卻沒有選擇一同面對,艾莉諾在某次住院後突然失去影蹤,康諾遍尋不獲,期間經歷了經營的酒吧倒閉、父親的伴侶離異、好友的直言相諫,但康諾卻仍是固執地苦惱於艾莉諾消失的原因,雖然最後終於與艾莉諾相遇,可是康諾卻無法一瞬間接受愛人的變化,隨著時間的沉澱,康諾得以反思自己從來都沒有感受過艾莉諾的喪兒之痛,經過二人在舊居的一次坦承對話,彼此終於尋找到互相扶持的支點,牽手再繼續走上未來的路。

        導演兼編劇奈特・本森(Ned Benson)沒有為故事加入戲劇化的衝突,大部份都是當下社會可見的日常事件和反影,艾莉諾因為無法面對傷痛而想要新的生活模式、康諾以為可以由自己帶領愛人走出傷痛卻沒有訴諸於口、康諾與酒吧女同事的曖昧亦沒有推倒與艾莉諾的復合等等,九十分鐘裡都盡是淡然的情感流動,觀眾不會見到撕心嚎哭的畫面、也沒有爭風呷唶的情節,彷彿一切都是理所當然,除了一種隱約可能會令觀眾感到奇怪的感覺——事件敘述的角度放於康諾甚為吃重,好比全片只需要從男方的視角去經歷、對康諾的情感反應作出判斷,如此一個愛妻的男人,喪兒妻離後的確會受到打擊,可是足以構成拍攝長片的點子?如果觀眾知道《她消失以後》原來只是本森主理的「因為愛情」 系列電影的三部曲之一,而系列的特色在於會還有兩部電影會分別女方及第三者的角度,分別審視三方角色在面對悲痛後的主觀反應,觀眾便應該會明白《她消失以後》的男方視角用心。

        就在康諾以為將所有心事和關於愛兒的物件都收起,表面上裝作沒有受到打擊便可以維持家庭時,卻沒有留意傷心得終日臥床的艾莉諾正在設法要尋找出口,姑勿論導演是否已經認為女性沒有足夠的堅強面對痛楚,但他的確為艾莉諾選擇了最輕鬆和容易的解決辦法——逃避,艾莉諾決定要離開康諾,縱使仍然深愛著他,但顯然在「堅強」的身旁卻無法有相同的堅強時,只會令到自己更加痛苦。因為離開,沒有了睹物思人,加上時間的沖擦,艾莉諾終於成功投入到新的生活裡,並為自己與康諾的重新開始首先走出了第一步⋯⋯觀眾或者可以認為這是艾莉諾的選擇,但細心一樣,那也不是康諾心底對對艾莉諾離開行徑的一種解釋嗎?

        人與人之間的相處,經常出現著「以為」的解讀,就著相同的一件事情,每個人都會因為自身的經歷、特別是曾經有解決類似事件的「成功」經驗時,便往往會忽略了處於其他人的立場、從他人的視角去審視事件。那怕自己的方法和解讀的確可以讓問題得以解決,可是卻永不能將別人獨有的情緒和感受都如恆定的數學定律般都處理掉。當康諾經歷了艾莉諾的離開和目睹她的改變後,終於明白要對於現實中的種種執著放手,他接受了父親對後母的感情、坦然面對與酒吧同事的曖昧關係、認同好友的意見、甚至不再強求與艾莉諾必須返回以往的時光,康諾決定從現居搬走,在理整了物品的同時,勇敢地亦將塵封了的愛兒物品清理,也做成了艾莉諾與他的一夕長談,二人因為坦誠交心才得以挽救了感情危機,種種的結果都可見與「接受」離不開,當每個人都能學會接受別人、敢於接受自己時,才不致讓你猜我度的「以為」破壞了人際間的相處。

        文泳藍


2017年8月24日 星期四

茘枝碗船廠簡史 夢劇社做俾你睇

        到底是漢記先出名?還是安德魯早成名?總之他們將路環市區這一小片土地,「開發」成吸引遊客,甚至本地人留意的假日熱點,同時亦讓我們更耳熟能詳這個地方──茘枝碗。小時候是有聽過,但除非有親人是在當造船這一行,加上路環市區也不是甚麼遊點,在過去幾十年錯過了亦無可厚非。

        感謝特區政府突然說要發展/拆卸/興建……從而激發保育茘枝碗船廠的連串行動,包括澳夢劇社在戶外演出的《飄流船廠》,以輕鬆簡捷的風格,從船廠過去的發展歷程,見證幾代人的成長,展望將來,到底這種在澳門曾經輝煌一時的手藝,將來要如何傳承?如何演變?從一個行業盛極而衰,周邊帶出的是澳門昔日的純樸和人情味。

        《飄流船廠》安排的戶外演出,在澳門多個地點演出共十場,暫時只知到八月廿六及廿七日下午各有兩場,在祐漢公園費演出。全劇大約45分鐘左右,主力由五名演員:陳世平、龔嘉敏、陳智斌、黃穎駿、梁展鴻,像短劇似的一人分飾幾角,將六十年代的茘枝碗船廠生活,深入淺出的演繹出來,日前現場欣賞,發現亦能吸引幼童和長者,勝在故事簡單,從佈景、故事到對白均能輕易傳情達意,加上現場的配樂增加不少氣氛,短劇之間場口緊接順暢而表現平均,幾乎沒有冷場,又能與現場觀眾做好互動,雖然正夕盛夏,亦可以在戶外輕鬆欣賞接近一個小時的節目。

        談到保育工作,用戲劇手法較簡明,勝過很多文章長篇大論,雖然最後沒有評論到底政府的拆卸,以及入行的新人偏少……種種原因何以令一個行業式微,但正是這樣留白才能讓觀眾可以主動作進一步了解,現場並設有一些展示以及攤位活動,可以讓大家從更多不同層面了解到昔日造船的工作,可以說是能寓學習於娛樂,趁暑期將結束,今個周六、日仍可以到祐漢公園欣賞。
        文: 泰來

2017年8月17日 星期四

法吻之罪

        很喜歡觀看莊梅岩劇本的舞台劇演出,她總能在平白描述一件社會尋常事時,不知不覺帶你走進另一個時空,與她一起大膽探究或叩問一些平常都不敢討論的議題,今次由曉角話劇研進社Longrun系列搬演的《法吻》,便選上了陌生人之間在首次接觸不宜細說的三個範疇之一——宗教,一個在法庭上已經判決了的「法吻」(french kiss),也為觀眾帶來了一次人向神之間的思辨。

        法庭宣判了牧師Marco對同事Michelle性騷擾罪成,二人法吻的事令Marco身敗名裂,更被逼離開教會轉投商界。五年後在宴會上的相遇,已婚的Michelle想要與Marco「冰釋前嫌」,在宗教的教義下原諒他當年的行為,此舉卻挑動了Marco的神經,因為Marco認為當年是要保護Michelle而牲犧了自己,怎可能倒轉來被原諒? 二人決定重組當年事件的始未,並加上了互相坦述的內心情感,Marco頓然發現自己多年來堅持全因誤解而起,掩面落荒而逃,Michelle雖然仍能靠著信仰支持生活下去,可是言語間的自審卻令人感到Marco並非全為妄語。

        撇除角色間MichelleMarco必要的激辯劇段,陳螢映和陳飛歷的演繹略見內斂,但我更認為導演黃樹輝以這種情感分寸拿捏是恰到好處的,《法吻》所要呈現的並非對法庭案件的重新審判,是否能讓Marco得以清白、或是Michelle有否受人唆擺,而是二人在那一次法吻的背後,MarcoMichelle在當年有否曾經真實面對個人的情感、抑或只是在宗教規條壓抑下的一次觸犯禁忌?無可否認,信仰有令人堅強、遇到困難時得以產生可依傍的力量,但若是精神上的堅持與情感的衝動出現交錯,究竟應該忠於當下的感受,還是繼續將一切都交於未知的神力? 因此,當Marco驚覺只是自己的一廂情願,往後作出的所有舉動、甚至在法庭審判期間沒有提出對自己有利的證據,一切都以為是自己對Michelle的「愛的表現」、原來在對方的眼中卻只是一連串的誤解時,Marco終於「明白」自己對Michelle的配合和讓步,已經足以令他背棄了曾給予他所有的神,「真相大白」令Marco只能驚恐地拾起面具戴上,奪門而逃,這既是逃避眼前的Michelle,也代表著Marco在一直眷顧他的神底下再無面目對之。

        另一邊廂的Michelle又是否在神的指引下無惑無懼? 縱使對Marco的種種誤解都嚴正言詞地提出了辯解,然而絲絲的情感仍然流露於Michelle的臉上,她含蓄的舉動如在家規甚嚴的家庭裡,沒有長輩的允許,子女不得潛越做出有違家規的事,Michelle的情感或許真的不如Marco所言是愛,但由於個人的情感而對Marco表示出親密,這是顯然而易見,關鍵在於心靈上的情感在投放後,卻被Marco的酒後胡言所傷(原文本有詳細描述Marco在餐後醉酒,因為壓力而向Michelle破口大罵),因此那一個訴諸法庭的控訴,是理智上的教訓還是情感上的反撲?相信並不容易即時確認得到,然而我始終相信在劇終的伏筆,當Michelle表示希望能在審判日能站在可以望見丈夫的位置時,這不正喻示著虔誠如Michelle,也知道在上帝的記事本裡已經被記錄下了她的罪?


        文: 沓靖

2017年8月10日 星期四

悟於靜止

        不同於荷里活大規模、大製作的美式愛情故事,英國電影如果在描述同一題材的手法總會令人感到較為輕鬆和淡然,如果讀者也像我般看得太多歌頌牲犧、必須一生一世直至海枯石爛的老舊愛情橋段,這部曾於從二零零六年上映、編劇和導演集於一身的西恩・艾利斯從同名短片發展至九十分鐘長片的《超市夜未眠》(:Cashback),也許正適合讀者在炎炎的夏夜裡,與愛侶安坐家中靜心欣賞的小品愛情電影。

        故事講述藝術學院學生賓(BenSean Biggerstaff)被女友拋棄,因為思念過度而未法入睡,為了填補每夜的時間,賓到超市兼職夜更員工並認識了一眾個性鮮明的同事。失戀令賓感到渡日如年,賓亦索性從想像中的凝結世界環顧當下,從而發展出一套獨有的審美觀和個人價值觀。一次偶然的機會下,賓認識到平日寡言的收銀員同事莎朗(SharonEmilia Fox),原來是一個充滿理想和生活熱誠的女孩,莎朗亦被賓的藝術修養而打動,二人亦因為共同的藝術喜好而互生情愫,雖然期間發生了一點情感小插曲,但賓的情意終歸打動了莎朗,在初雪中的深情擁吻亦為這個愛情故事劃上了完美句號。

        全片有超過一半的故事描述都是由賓的獨白進行,對於一般的長片似乎並非最理想的說故事方式,可是西恩的選擇非旦不見兀突,更巧妙地串起了一系列需要解釋的劇情;透過賓的自說自話,畫面所見的萬物停頓便得以成立(因為只是賓的想像),另有一段關於少年時代對性和女性的剖白,亦使賓被前女友拋棄後傷得每夜失眠的結果得以合理化;西恩顯然不想多生支節,乾脆全片都是從賓的視角交代他與周遭人物的關係,也令到電影的主線和走向較容易被讀者理解。

       《超市夜未眠》的主題訊息也是相當具討論性的話題,在老掉大牙的愛情故事之中,隱藏著創作人對「時間」的重新認識——恆值的時間放諸在不同人的內心時,會令「時間」有著心理性的加快或減慢,甚至是慢至仿如靜止,而一切只是源於一念之間。透過對莎朗的表白,賓終於明白在「時間是永不停止」的客觀事實中,人們唯一可以做的便是珍惜在時間洪流中遇上的各種機會,要好好掌握,無論是人或事,如若當下仍是繼續讓機會流走、不去捉緊那個可能就是「對的人」,心底裡的失落與失望只會被無限延續,就如把人生凍結於一個傷痛點上,讓自己墮入萬劫不復之地。


        文: 泳藍

2017年8月3日 星期四

孤獨的主角

        陌生人突然闖進自己的生活圈子,看似毫不相干卻有著共同的生活感受,從衝突對立至設身處地,最後互相扶持共渡難關⋯⋯由葛多藝術會上演的《在風和日麗的星期天談一場無性的戀愛》便是這麼的一道故事脈絡,李俊傑、黃湘雅和蘇家樂的演繹輕鬆明快,由他們各自擔演秋彥、千尋和浩樹三個看似大情大性的角色,卻各自背負著沉重的經歷,然而最終的坦承對話,令他們都衝破了內心的枷鎖,彼此接受了對方,一切都變得應該值得慶祝和感恩,可是在觀演後的絲絲不安感覺,卻讓我隱約的感覺到,這部寫於十七年前的日本劇本,反映的似乎是日本人在外觀亮麗和整潔的社會裡,正如何被千瘡百孔的深層社會矛盾蠶食至到體無完膚,因此編劇中谷才會為這個線性的故事賦予了極致的元素:同性戀、愛滋病和婚外情。

        同性戀情並非局外者所能完全明瞭,因此編劇為了令觀眾取信於故事,特別是秋彥對浩樹那份有愛無性的愛,除了令浩樹患上愛滋病使它變得合理化外,秋彥因為父親的性向而產生的個人迷惘,也令他和浩樹的戀情更容易被觀眾接受。另一方面,浩樹在言談間已交代了他的「先天論」,後來因為患上絕症被前度拋棄,所以對於關心自己、不離不棄的俊彥信任有加。秋彥和浩樹的感情令千尋羨慕不已,眼前的一對在主流社會不被普騙認同的情侶,相比自已與有婦之夫的婚外情關係,令千尋認識了自己的目光狹窄,也開啟了更多的認知和產生轉變。只可惜在宣傳海報上卻只有李俊傑和蘇家樂的照片,若是依照「主角是經歷困難而最終發生變化」的論調,要數黃湘雅飾演的千尋為主角實不為過。千尋一直在秋彥和浩樹的生活中不斷獲得經歷——秋彥想要帶浩樹與母親正式見面、浩樹為阻止秋彥的牲犧而提出分手,其實二人內心深處早有的決定,亦令到千尋明白情愛之事除了擁有,也有放手的選擇。千尋在劇中一直散發出濃烈的孤獨感,因為成了第三者的孤單,甚至返回舊居,為了從露台偷偷地遠望情人的動態,只是比對秋彥和浩樹不可逆遠的處境,千尋也看清了個人的孤獨感受只是軟弱無力的,同為都市裡的寂寞人,秋彥為了乞求一個可與己共枕的人,對性向甚至放棄了選擇,而因秋彥包容的愛感到害怕的浩樹也只得一走了之,試問千尋在面對相對簡單的婚外情問題上,又豈會不作出孤單一人的選擇?


        文: 沓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