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8月31日 星期四

情愛多面睇

        電影《她消失以後》(The Disappearance of Eleanor Ribgy: Him)的故事很簡單直接,講述年青夫婦康諾和艾莉諾的愛兒在出生後兩個月便不幸夭折,康諾竭力將傷痛埋於心底,艾莉諾卻是徹底崩潰,二人雖然都無法面對揪心的創傷,可是卻沒有選擇一同面對,艾莉諾在某次住院後突然失去影蹤,康諾遍尋不獲,期間經歷了經營的酒吧倒閉、父親的伴侶離異、好友的直言相諫,但康諾卻仍是固執地苦惱於艾莉諾消失的原因,雖然最後終於與艾莉諾相遇,可是康諾卻無法一瞬間接受愛人的變化,隨著時間的沉澱,康諾得以反思自己從來都沒有感受過艾莉諾的喪兒之痛,經過二人在舊居的一次坦承對話,彼此終於尋找到互相扶持的支點,牽手再繼續走上未來的路。

        導演兼編劇奈特・本森(Ned Benson)沒有為故事加入戲劇化的衝突,大部份都是當下社會可見的日常事件和反影,艾莉諾因為無法面對傷痛而想要新的生活模式、康諾以為可以由自己帶領愛人走出傷痛卻沒有訴諸於口、康諾與酒吧女同事的曖昧亦沒有推倒與艾莉諾的復合等等,九十分鐘裡都盡是淡然的情感流動,觀眾不會見到撕心嚎哭的畫面、也沒有爭風呷唶的情節,彷彿一切都是理所當然,除了一種隱約可能會令觀眾感到奇怪的感覺——事件敘述的角度放於康諾甚為吃重,好比全片只需要從男方的視角去經歷、對康諾的情感反應作出判斷,如此一個愛妻的男人,喪兒妻離後的確會受到打擊,可是足以構成拍攝長片的點子?如果觀眾知道《她消失以後》原來只是本森主理的「因為愛情」 系列電影的三部曲之一,而系列的特色在於會還有兩部電影會分別女方及第三者的角度,分別審視三方角色在面對悲痛後的主觀反應,觀眾便應該會明白《她消失以後》的男方視角用心。

        就在康諾以為將所有心事和關於愛兒的物件都收起,表面上裝作沒有受到打擊便可以維持家庭時,卻沒有留意傷心得終日臥床的艾莉諾正在設法要尋找出口,姑勿論導演是否已經認為女性沒有足夠的堅強面對痛楚,但他的確為艾莉諾選擇了最輕鬆和容易的解決辦法——逃避,艾莉諾決定要離開康諾,縱使仍然深愛著他,但顯然在「堅強」的身旁卻無法有相同的堅強時,只會令到自己更加痛苦。因為離開,沒有了睹物思人,加上時間的沖擦,艾莉諾終於成功投入到新的生活裡,並為自己與康諾的重新開始首先走出了第一步⋯⋯觀眾或者可以認為這是艾莉諾的選擇,但細心一樣,那也不是康諾心底對對艾莉諾離開行徑的一種解釋嗎?

        人與人之間的相處,經常出現著「以為」的解讀,就著相同的一件事情,每個人都會因為自身的經歷、特別是曾經有解決類似事件的「成功」經驗時,便往往會忽略了處於其他人的立場、從他人的視角去審視事件。那怕自己的方法和解讀的確可以讓問題得以解決,可是卻永不能將別人獨有的情緒和感受都如恆定的數學定律般都處理掉。當康諾經歷了艾莉諾的離開和目睹她的改變後,終於明白要對於現實中的種種執著放手,他接受了父親對後母的感情、坦然面對與酒吧同事的曖昧關係、認同好友的意見、甚至不再強求與艾莉諾必須返回以往的時光,康諾決定從現居搬走,在理整了物品的同時,勇敢地亦將塵封了的愛兒物品清理,也做成了艾莉諾與他的一夕長談,二人因為坦誠交心才得以挽救了感情危機,種種的結果都可見與「接受」離不開,當每個人都能學會接受別人、敢於接受自己時,才不致讓你猜我度的「以為」破壞了人際間的相處。

        文泳藍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