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四維空間製作的《記憶‧郵此起》,集合戲劇、舞蹈和展覽的呈現,似乎正嘗試透過多種藝術表達形式,在沙梨頭圖書館這個「舊物活化」的空間裡,尋找一種介乎於懷舊和當下的生活態度。樓高三層的建築設計(包括地下),尤如導演陳巧蓉手底下的大觀園,觀眾遊園的時間雖然略是走馬看花,陳導選擇敘事點的場景總能讓觀眾留下印象,雖然筆者觀演的總綵排,觀眾人數較少,但當中一道能讓互不相識的陌生觀眾引發連結的場口,無論是構思或現場的呈現效果,那怕是僅有觀眾二三,觸動人心的力量都是不容小覷。
戲劇部份的故事脈絡是清淅易懂的,圍繞著演題的關鍵字迅速落入於信件之上,人物之間沒有埋下甚麼懸念或伏線,人與信的關係則有展示出溝通的意義,但仍略嫌介體被賦予的重量不足—人物對選擇使用書信交流的必要性為何?在月年的洗禮後有否形成了特別的含義? 成功塑造了人物角色的立體面、戲劇需要的衝突事件也具備了,卻始終未有接收到編劇在故事中的某個想法和立場,戲劇部份的演出也像是突然止於某個問題跟前,對於觀眾而言,觀賞和思考的功能要同時運作,倒是並非一時三刻能夠處理的事。
盧曉薇的編舞可見有一定的企圖心,從記憶誘發至城市的變遷,四位舞者對於時間運動在空間裡的表達形式是直白的,在道具和戲劇演員的協助下,觀者挺容易接收到舞段的訊息,而沙梨頭圖書館位於交通要道旁邊,車水馬龍的車輛燈光和聲響,也是對演出絕配的環境襯托,但在結合現場空間和駕馭主題的能力上,舞者們在綵排期間的表現還略是力有不逮,使得尷尬的氛圍時有發生,要不是舞段之間顯得支離破碎,便是舞者偶有貌合神離,對於基本以群舞來說話的編排而言,盧對舞者們的能力開發仍需再添力度。
無論是透過戲劇或舞蹈的演出形式,對沙梨頭圖書館的環境利用都似乎沒有加入太多,著實可惜。一個以記憶為題的製作,在圖書館這種充滿文字、圖片和影像的空間裡,可供發揮的地方實在太多了,綵排的感覺就彷彿只把演出從練習室帶到圖書館去,對於空間的存在感是稍為忽略了似的,相信編導和編舞在經過總綵排和首週的兩日演出後,可能會對之作出更好的調整,也期望表演者在累積公演的經驗後、更快接上演出場地的地氣,好好在餘下的本月廿五日和廿六日晚的公演場次裡,在沙梨頭圖書館留下能教觀眾回味的記憶。
文: 沓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