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宵時份重看少年《Pi的奇幻漂流》(Life of Pi),寂靜的觀賞環境就好像主角皮辛(蘇拉·沙瑪飾)在汪洋中仰望夜空的星宿,不其然令人思考更多。還記得二零一二年首演時被電影的3D技術震攝了眼球,如幻如真的動物、海難食人島等場景,要抽身好好咀嚼導演李安的大膽命題,只觀片一次實難以掌握。在五年的光景後再次細閱皮辛和孟加拉虎彼得柏加的故事,人獸患難的畫面仍是令人感動,電影主題關對於叩問「神的存在」也是更加清淅。
摒去視覺的特技效果衝擊後,再次聽著皮辛一次又一次提及「神」(根據電影裡的故事描述,皮辛在海難之後談及的神均為基督教的上帝),總感到所謂神的意義,對皮辛來說並不只是一種信仰這麼簡單。稍從理性的角度來看,皮辛其實已經默認與動物共船的版本極可能是子虛烏有,當他問作家在眾多相同的客觀事實都同時存在而比較喜歡哪一個版本時,皮辛根本已經心中有數,只要不是良心泯滅的人,都應該寧願相信老虎與皮辛渡過了漫長的汪洋歲月吧?然而皮辛表現出來的信心滿定,卻未見他是因為堅定的信仰而得,反而教人感到他對於救生船上的兩個版本裡(動物與人類),是為了要令自己和身邊的人都相信動物的版本才是「真實」,所以才不斷強調所謂神的存在。
早於皮辛父親在片初與家人共晉晚飯的戲段,當皮辛說可同時信仰三個宗教(印度教、基督教和穆斯林教)時,父親則調笑說皮辛其實三個宗教都不信,並強調只有科學能解釋和實踐的才是真實,由此已埋下皮辛對宗教的質疑。當這個基調被建構後,皮辛能夠渡過汪洋漂流的日子,其實與信仰支持的關係已經不大,反而是在皮辛、母親、廚子和水手的版本中,皮辛把水手殺死,最後漂到墨西哥灣獲救後,為了令自己殺人的罪疚感減至最低,「神的安排/試煉」自然是最佳的藉口,如果救生船上甚至未曾出現過人類,只是動物之間的互相廝殺,那麼皮辛連結上「神是否存在」而作為人們對兩個版本的取信參考,在普遍擁有宗教信仰的歐美社群裡,認同神的存在便等於承認所有奇蹟的可能性,那麼人與老虎共處一船又有何不可?
雖然普遍觀眾都認為《Pi的奇幻漂流》是一部認同宗教信仰對人是有著正向支持的電影,可是多年後再次重看至最後,李安的意圖卻不禁令筆者懷疑,當皮辛已近乎說白了人類版本的可信性、並從開首便埋下了對宗教的質疑、皮辛最後更語帶相關的表達了「信者不疑,疑者不信」的態度時,又怎能不令某些觀眾猜想,人獸版本其實只是皮辛為開脫殺人罪名,借詞信仰的不確定性(未有實質證據確定神的存在)而捕捉聽者心理的手段?最終讓自己心安理得,也無須一生陷於那段曾經為求生而殺人如麻的海上回憶之中。
文: 泳藍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