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6月30日 星期四

擊動的回憶

  文: 沓靖 | MCSPA會員
  刊: 2011630

  因為超高層屏風樓的關係,最近在面書(FACEBOOK)上經常收到呼籲,要社會正視日漸消失的澳門影觀云云。結果如何,仍是要視乎官老爺的態度,但作為升斗市民,亦確是對身邊平常那些並不顯眼的事情,都有比過去多一點的關注。而在觀看了數個本年澳門藝術節的節目後,對當中那些使用我們日常經常聽到的聲音所進行的藝術表演,感覺變得再不是「好玩」與「新鮮」,而是「忽略」與「遺忘」。

  兒時家在沙梨頭海邊大馬路近提督大馬路一帶,赤腳小孩滿街走,記憶中聽到都是沿途的鐵鎚敲打與打磨鐵器的聲音,卻未想過那些刺耳的聲音,竟然可以被法國叱吒擊打樂團(Zic Zazou Company)用來敲出拍子,甚至奏起節奏音韻來!他們的 「盞鬼器樂超新聲」,便包含了磨碟機與鐵片的撞擊尖音、電鑽往木頭與鐵裡鑽的中頻音、拍打在長管而發出的低音、和那往水管裡吹氣而生成的的聲韻等,猶如一隊交響樂團在合奏般,各個身穿工人服與他們的「樂器」也確是跟樂團的佈置相若,雖然視覺上多了一份趣味,但聽覺上卻少了一份細膩,始終要以工業用具模擬樂器的聲音,是甚難形神俱似的。

  相對於以色列Mayumana現代打擊樂舞蹈團的演出「擊.動」,同樣是以節奏為主的表演,其內容卻明顯比前者更豐富。此團亦是使用了很多我們在日常都會接觸到的發聲物,譬如拍打木箱、擊打水盤中的水,更有口技(B-BOX)和拍打現場物件產生的收音效果。除了有演出者精彩的舞蹈與歌唱外,亦加添了邀請觀眾上台或在座位上的互動環節,最特別還是正式演出前,兩位表演者以訪問方式對部份觀眾最行聲音記錄和影像拍攝,滿以為只為「暖場」,殊不知演團卻以極速剪輯了一段以此內容編輯而成的MV,讓全場觀眾都笑得合不攏嘴。

  對於稍為年輕的觀眾,我相信上述兩個演出都應該感到非常好玩,也極其新鮮。只是對於在四十歲上下的一群中年觀眾,卻可能會勾起不少童年回憶。再次看見、聽見記憶中的舊事物,如今重新包裝後放在倘大的文化中心綜合劇院舞台裡,冠以藝術、娛樂,您可又會是百感交集?當新鮮感已經越來越少、創意越來越少的今天,「古老當時興」已經成為不少藝團和藝術工作者的金科玉律,從傳統中發掘新點子,配以高新科技,以百老匯式的演出展現在觀眾眼前,是「盞鬼器樂超新聲」也好、是「擊.動」也好,它的核心都是那古老的傳統節奏,一份讓人產生律動的原始,我不認為這是順手拈來,更覺創作人在傳統與現代之間,搭建了一道良好的溝通橋樑,至少讓年青的一輩也知道,這些好玩和新鮮的東西,是不應被忽略和遺忘的,「創」不一定要「新」,能夠保留有價值的傳統和相關,又何須一定要前無古人?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