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然如果嚴格地看待,《旱‧雨》一劇之中的「舞」以及「舞蹈員」是有點突兀。然而以《旱‧雨》的背景,從第一版本以參與過越戰的老婦演出,帶來的說服力和感染力至深;第二版安排專業舞者演出,反而不是味兒。今次在澳門演出的是第三版,安排全部成長於越戰時代的越南婦女演出,她們雖然沒有荷槍實彈上戰場,但對那場持續十多年的戰爭,有過刻骨銘心的印象,透過肢體動作,雖然有著文化差異的隔閡,仍無阻大家對越戰的一份體會。
《旱‧雨》的主調是黑和白,現場配以越南傳統的奏樂和歌唱形式,類似越南傳統表演中的嘲劇。劇的本體描寫太陽神和雨神各顯神力,意慾獨佔大地,卻不顧這樣會帶來活在地上的人民無比的災難。正如越南的戰爭本義,就是同出一體的南越和北越為了搶得全面控制權,妄顧了人民的生活,帶來嚴重的人命和財物損失,以及延續下去給人們帶來肉體及心靈的創傷。
頭頂斗笠時為雨水降下,眼戴太陽眼鏡則覺陽光普照,原本除了十一名舞蹈員以外,以紙牌象徵的還有一大堆親友,後來他們都似乎化作了一張張只能用來緬懷的相片,意味著他們的死亡。不斷在口袋中掏出相片/ 畫像,難免讓人有種心寒的感覺。特別是當我們明白到這場歷時十六年,讓大約一百二十萬越南平民死亡的戰爭時,所謂的舞蹈,在這班沒有受過基礎及正統訓練的舞蹈員身上可能只是一堆無意識的動作,或者雜亂無章。個人對越南傳統文化所知不多,唯一可知是他們受到中國和法國的影響較深,一些對天地的膜拜動作,仍然是一種敬畏天地的情感表現。在敬拜了一眾「先人」後,原本沒有表情的女人們都咧嘴而笑,笑得有點天真爛漫,與她們的純良不無關係。
至於那一幕十一名舞蹈員散亂了頭髮在亂舞,與傳統越南婦女在婚後絕對不能披頭散髮示人有關聯,她們這種反傳統、釋放出來似的舉措,在於她們這個仍相對很傳統的民族而言,可能是對傳統的一大挑戰。扮演母雞的演員在覓食後中毒死去,亦是當時生活的一種反映,戰爭給他們的遺禍很深,不光是人,就連動物,甚或植物亦難以倖免。
早在第一版本時,愛雅‧索拉客串了一個角色,就是後來穿戴現代的女子。她出現在那群仍穿黑白裝束的舞蹈員身邊,說明已然走進現代,不過最後一幕將之前的黑白相片或畫像從天而降下,為這個給越南人民帶來傷痛遺憾的歷史事件,留下一個開放的結局。
當舞蹈要達的意義高於一切技巧時,我們還應該深究這到底是否一場舞劇嗎?
文: 承鈺 | MCSPA會員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