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9月26日 星期四

也談編劇

  劇本是為「一劇之本」,好的劇本往往為優秀演出打下成功的基石,故此在本地越演越烈的戲劇活動中、乃至逐漸起步的本地電影製作,可見鬧出「編劇荒」的問題也越來越嚴重。讀者不妨回想過去一、兩年間的曾有深刻印象的劇場演出,絕大部份均是改編自經典作品,從歐美以至港台,雖然有「編劇」在原有的基礎上加添了本地元素,但其核心成份仍是原作者於當時的創作意圖,謂於作品中都呈現永恆之大道理,故可放於四海之內皆準。

  因為生活圈子的關係,筆者與本地編劇及導演有所接觸,發現「編劇荒」的問題尤如「先有雞還是先有雞蛋」的吊詭。有導演指新晉編劇的原創作品深意不夠,不少更是單向地抒發個人情緒的無病呻吟,故都不願採用;編劇們卻說成功的作品都須經過千錘百煉,未能有第一次的上演機會,更惶論從演出中去蕪存菁,指出單靠腦袋作業根本無法一步登天的創作出好的作品;劇團要為每年的演出交出好成績單以繼續獲得資助,貿然拿出新劇本並投入大量人力物力,風險極高,說不好更會落得慘淡收場。也有少部份編劇一直躲在房間裡自說自語,就算獲得納用機會,也推說個人作品未達水平或其他理由云云,令不少具創意的劇作意念都被塵封於案頭上,這是後話。

  原以為本地小劇場的興旺,可以藉以令更多劇團起用本地原創劇本,豈料結果卻不然,經典劇本的改編成上演依然,個別團體的新晉導演計劃也只是自編自導的作品居多,不少一言堂的演出未能拼發劇場火花,也缺少了談論性,由此也可知道「演出作品的完成度」仍是在本地劇團心目中一度未能下降的標準線。

  友報評論者曾指本地氛圍讓創作者的發揮空間被收窄,筆者是認同的。諸如談及政治、民生、大是大非的社會議題,往往都無法在劇場中看到,此消彼長的情勢下,使新的文本創作仍多流於自我滿足的程度。然而筆者卻認為導演也是責無旁貸,劇本能被認同及至搬上舞台,此間實非一人之力可以決定,故導演必對劇本有一定的共鳴、理解及接受,並確認作品的呈現可以傳遞某些有價值的訊息。所以要是單指本地的編劇不滯,筆者仍是有所保留的,而更大的問題可能是存在於藝團的運作仍未達到有系統、有架構的基本專業水平,澳門緊密的人情脈絡,也使藝團內各部份的藝術工作者對批評的力度有所保留,故做成作品在呈現之際,常常予人零碎散亂的感覺,似是編劇有他的說法、導演卻側重於個人理解的表現方式。至此,當演出作品再次回歸於「一劇之本」時,編劇也許要有更多的心理準備,以解答和接受眾多可能並不屬於其個人創作的問題及批評。


  文: 沓靖 | MCSPA會員

2013年9月19日 星期四

喜出望外的《芝麻Go Go》原聲大碟

  有流行音樂圈的朋友送我一片在月前演畢的本地原創「音樂劇」《芝麻Go Go》原聲大碟,一直對本地原創音樂持保留態度的我,聽畢一遍之後卻是情不自禁地按著唱機點播又點播,自覺用「眼前一亮」來形容,倒認為並不為過。

  為龍世傑度身訂造的「白過」,搖滾風格是其一貫擅長的,掌控起來駕輕就熟,樂手之間的合拍和諧形成高度的辨識感,要是龍世傑能更融入音樂之中,放膽且毫無保留地拼發他潛藏於身體內應有的力量,歌曲的震感力將會更能觸動人心。

  轉型為唱作歌手的程文政,出道時的稚氣仍在,卻已收斂不少,似乎他已經認識到過往因過度模仿而產生的障礙,但其歌唱技巧相較於蘇耀光、龍世傑等仍存在一定差距,音準、拍子等老問題猶在,較嚴重的是對自身聲線的認識和控制,在合唱歌如「Dreamers Go Go」、「天高地厚」等,低音不穩的情況嚴重,以致他在合唱部份往往出現了突兀的聲音分離,破壞了歌曲的整體感覺。

陳慧敏作曲填詞的「愛無懼」是她的拿手好戲,旋律雖然未算突特,但感情真摰且投入度高,反倒讓簡約的歌曲演繹得韻味十足。

合唱歌曲尤喜歡龍世傑與蘇耀光的「望」,兩位大男孩在演繹此中快板歌曲未見拖泥帶水,二人更產生了甚妙的化學作用,合拍感強,亦是此曲最值得欣賞的地方,二人好比是相知相交多年的老朋友,正在一起回首從前,也共同展望未來,使人不禁想起本地首隊為人注目的二人組合C-Plus!

  全碟大部份歌曲均由君堡及蘇耀光主理作曲及監製部份,二人分別曾經在澳洲及內地修讀音樂專業課程,因此將這重擔交托二人也是正確的選擇。擁有多年的幕前歌唱經歷,蘇耀光對流行曲式的音樂製作已見成熟,如「成年戀」、「白過」的旋律創作及編曲,都是容易為聽眾受落;自身已有一定古典音樂基礎的君堡則更見懂得為「音樂劇」在創作上作出相配處理,「生老傷病」、「天高地厚」有強烈的劇場和故事感,就算未曾入場觀賞該劇的聽眾,也可藉著音樂和歌詞想像劇場裡的故事發展,特別是「生老傷病」加入的小提琴配樂,突顯了曲中喻示人生的悲哀與無奈,規律的勾弦聲,尤如老人面坐於時鐘之前,時光流逝,往事點滴在心頭。

  雖然有人評論《芝麻Go Go》的「音樂劇」之名有名不符實之嫌,然而要做到如《愛登士家庭》般的百老匯音樂劇,對於只可以黙黙耕耘、一步一腳印的本地音樂工作者而言,距離音樂劇的標準仍有漫長道路。也許我們可以把眼光轉視一下,專注這張唱片的音樂製作,它實是一張能讓聽眾感受創作人用心的唱片,也可成為近年標誌本地流行音樂作品已經跳出業餘的作品;過往有說誠意不能無限包容本地作品的粗疏,也許當大家有機會細聽這張唱片時,你會發現他們的誠意未有減卻,整體的進步卻是令你喜出望外。


: 沓靖 | MCSPA會員

2013年9月12日 星期四

《不夢》

  本地藝團「夢劇社」於九月初組辦「獨演小劇場」活動,首觀莫家豪自導自演的《不夢》,甚是有趣,看似平白卻甚是艱澀的哲學的問題,在莫的手裡被一層又一層的撕開,關於選擇、關於快樂、關於挑戰內心的恐懼,就算是指《不夢》是要探討戲劇真正意義也不為過,因此在某種意義上,這更像是莫在總結學習成果的一份作業。

  《不夢》對觀眾有一定的前設要求,那是對戲劇的稍微基本認識,除了要對”To be or not to be”有所耳聞外,最好更是對《哈姆雷特》的故事和當中的人物有一定瞭解,那麼在觀賞《不夢》之時,你會更容易進入哈姆雷特與符號、象徵等的意識流向。誠然,就算這不是一個完全意識流的故事,但跳躍性的劇情仍是需要觀眾適應的,幸好各戲段有一定的長度闡述,不少亦使用了反覆推進的表演技巧,讓觀眾能留下較深刻的印象,譬如講述多次體驗死亡後的平常心、生物進化論、尋找快樂的方法等等,而這都彷彿是莫從不同的視角,想要呼應劇初那一句為人熟悉的莎劇名言的企圖,難道這更是莫在台灣學習期間,曾接觸到戲劇的真意而對其迷思的一種解惑?

  莫的唸白帶有他的一定口音,雖不致字正腔圓,但流暢而自然流露的談吐,沒有過份造作的舞台腔調,聽起來倒是信心大於一切;而充滿爆炸力的肢體動作,令人想起莫執導的《醜男子》,勁度十足,《不夢》由莫的親身演繹,力量釋放的能量更大,及至劇末的刻意製造的疏離效果,已經無法分清楚是莫在演戲? 還是因為體力透支而真的需要走出角色稍事休息。

  很喜歡劇中有多段甚具玩味的台詞,如「生物透過暴食,吸取營養再進化,但卻從不會思考因何暴食」、「我也不知『何解』,又如何能回答你對『何解』的每個提問」等。真理總是越辯越明的,如果戲劇是能夠刺激人類不斷反思的藝術,莫已作為一個成功的例子活生生站在觀眾跟前。只是對比同場演出的劇目《Nice to Meet You》,《不夢》在傳遞主要訊息的清淅度相對較低,這與莫要探討的問題數量和思考深度,不無關係。雖然莫在最後透過面對觀眾刷牙,想藉此表達恐懼皆能由己克服的訊息(莫稱兒時很害怕在公眾場合刷牙),但卻流於過份顯白,反倒讓人以為創作者好像無法完成作品般,既是對觀眾早有要求,何不開放更具爭議性的題目,讓大家在《不夢》之後,好好沉澱一下?


: 沓靖 | MCSPA會員

2013年9月5日 星期四

《愛登士家庭》

  因為自身英語水平有限,所以在觀賞百老匯音樂劇《愛登士家庭》(The Addams Famiy)時,耳力未及跟上演員的妙語聯珠,眼睛便不停來回於舞台與電子屏幕,夠是累人,尤幸除此個人條件之外,舞台上兩個多小時的精彩演出,仍是令人滿意,也足以用笑聲彌補眼睛的運動疲累。

  故事主要講述愛登士家庭裡的女兒星期三(Wednesday)與平凡男孩相戀,並邀請男孩父母一同到家中作客,星期三要求家人暫時收起古怪的行徑,然而奇特的個性仍是無法掩飾,引起爆笑連場;另一方面,星期三向父親傾訴想與男孩結婚的願望,父親大是吃驚並打算跟妻子商量,可是女兒卻要求父親保守秘密,從不向妻子撒謊的父親置身妻子與女兒之間,最後逼不得已向妻子撒謊,妻子揭破謊言後大怒,後被父親的愛所感動,給予原諒。

  編劇熟悉原作中愛登士家庭每位角色的性格,亦巧妙地將簡單的現代生活題材融入其中,藉著對尋常事的不同反應,成功把每個角色的古怪形象在短時間內呈現於觀眾眼前,而這也有利於擺脫超過八十年的固有印象,使對之陌生的新生代年青觀眾,也能夠將視此為全新的作品欣賞。

  舞台上的實景不多,多是透過平面佈板及利用視覺差異引起立體效果,卻佩服舞台設計者活用了紅布幕的左右開合,使得觀眾有如欣賞電視機播映的節目般(這也是原作被改編成電視劇集時,每劇段的過場畫面),而單邊的開放使得佈景後的置換也獲得了充足的時間,也反映出設計者判斷能成功引起觀眾注意和焦點的信心;此外,「黑光劇場」的技巧亦是運用適宜,雖然未有太高難度的演出,但在未能完全漆黑的文化中心綜合劇院裡,絲毫不見破綻,可見製作團隊事前有充足的綵排和演出經驗,懂得因地制宜地修補不同場地的硬件限制,這也是本地藝團值得學習的地方。

  全劇為每個角色都悉心安排了專屬的獨唱部份,難得的是整體水平都是平均地優秀,低音沉穩、激昂部份高亢暸亮、吐字清淅,而且他們是真正地將演唱融入於說故事之中,節奏的掌握、呼吸、情感均尤如尋常人家的談吐般,而非本地某些藝團,誤以為將流行音樂融入於戲劇之中便當作是「音樂劇」,對表演者的要求亦只是隨意地找來流行歌手代之,結果是弄出一台不三不四的既非音樂劇、也非音樂劇場的舞台表演,對於掌握門道的觀眾而言,幾近貽笑大方。


  文: 沓靖 | MCSPA會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