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月15日 星期四

第一稿

  有劇團舉辦劇本展演活動,在本月初先後安排七位本地編劇搬演他們的原創劇本,今年有別於過去兩屆,各編劇帶同他們的作品分別於咖啡店和劇場內進行,主要以讀劇的形式呈現於觀眾跟前。在主辦單位以分享、交流的前題下,作品沒有經過導演和演員的再創作,聽著讀劇員的直觀朗讀,似乎更能夠表現各位編劇的創作原意和動機。

  筆者於九日晚聽演編劇徐鳳文的《行前》,徐亦是澳門演藝學院編導班二年級生,去年的短篇作品《變臉》更曾被搬演舞台,徐的作品一向擅於表現人物間的衝突及戲劇張力營造,在《行前》中可見其技巧更見成熟。故事講述事業及家庭均處於谷底的Tom,因職業所需與死囚九叔接觸,隨著Tom對事業的執著及在妻子Jade跟前的自卑感不斷擴大,Tom反而與九叔建立莫名的情感連繫,及至逐步揭開九叔的殺人動機後,Tom終於明白執念間的選擇原來全掌握於自己手上。

  既是劇本創作的第一稿,在結構、台詞乃至各部分的設計鋪排上有所疏漏是無法避免的。正因如此,除了特邀的活動主持人潘惠森提供的專業評語外,現場出席人士的寶貴意見更是重要的,創作上的專業指導可以幫助他們提高劇本的成熟度,亦有助將文本的內容立體化,最終在舞台上透過演員來呈現,但觀眾其實也是戲劇演出不可或缺的必要元素呢!觀眾對劇本的意見,直接能夠預視文本在舞台演出後的觀眾反應和效果,觀眾的普遍性意見不諱言地更是現今商業考量的重要先決指標。

  《行前》讀劇會後分別有香港和澳門編劇前輩對創作發表意見,有趣的是兩方意見不盡相同,從創作技巧的點評,以至對劇作主題的理解,體現從不同角度賞析同一作品,點評者的專業背景和學術經驗均會產生一定影響,惟藝術創作實無好壞與對錯之分,當中只存在「好」與「更好」。筆者更是羨慕參加今次活動的編劇們,可以藉著讀劇會的形式,廣納各方對人士作品的意見,也能夠具體地把作品展演出來;只因在彈丸的澳門裡,從事劇本創作的愛好者要呈現個人作品殊不容易,而且方法單一(只能以劇場和演員表現)。希望本地的原創劇本往後能在更多劇場以外的地方、透過不同的形式發表,如能安排其他劇團的負責人或導演參加分享和討論,說不定能夠促成更多的本地原創戲劇的誕生呢!


  文: 沓靖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