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門新生代青年會在上月底舉行了名為《澳門舞團營運生態及發展策略研討會》,分別有來自澳門各類舞團的負責人或代表、活動策展/文化策劃人及藝評人等參與,是近年少見屬於非官辦的舞蹈類研討會,而且主題亦甚是值得關注。在似乎是傾斜發展的澳門藝術裡,電影、音樂、戲劇、繪畫在近年間都獲得一定推動力,可是舞蹈卻仍是流於小眾欣賞的範疇裡,且先勿論如何將舞蹈成為「行業」,就算是維持舞團的營運也足夠讓負責人廢煞思量。究竟當中出現了甚麼樣的問題?澳門的舞蹈又該可以如何談上發展?
從主持謝嘉豪的簡報所見,在二零一五年裡有關舞蹈的演出數目初步統計竟然少於六十個,當中已經包括海外舞團的來澳演出及未計算街舞團體的活動,而且演出日期多集中在政府發放資助後或年底,反映對單一資助的依賴性極強,必定談不上蓬勃發展,甚至乎有萎縮的現象,更令筆者感到詫異的是,與會者對此數字竟然沒有表現出太大的反應,究竟是因為理所當然?還是原因彼此心中有數?供求關係在舞團與觀眾之間就好比「先有雞,還是有蛋」的關係,是因為觀眾群的不足,以致舞團產出的節目數量受到限制?抑或是舞團由於金錢、人材、設施、場地或其他因素而無法維持恆常發表作品,而令到觀眾流失到觀賞其他藝術表演節目?與會者對此各意見不一,有指觀眾質素尚待提升,亦有支持要優先擴大觀眾群,往後再著手優化觀眾質素……有舞團負責人卻指出,舞團是否敢於在未確定(金錢)資源的情況下推出節目,有可能是更具決定性的原因,筆者對此是深表認同。
以現時澳門的社會和藝文環境,市民(觀眾)對欣賞藝術類節目不乏眾多的選擇,而且並非無人問津,就從官辦的藝術節舞蹈節目,以至民間舞團某些具口碑的演出,滿座的情況時有出現;但對於一些演出資歷相對較淺的舞團而言,便只能存活在過份倚重官方資源的畸型環境裡,只要仍未收到資助單位的批資回覆,就算對構思中的節目有多強的信心,也不會任意莾行,如果舞團先行搬演了作品,最後卻資助不足或不獲批准,舞團便要完全承擔所有的製作費用。試問在澳門這個演出場地匱乏的小地方,而場地是絕對地限制了觀眾人數和演出場次,使得絕大部份的藝術演出根本無法達致收支平衡。由此不難理解,現時在澳門依然能夠「健康」地營運的舞團,太多數都擁有一定的經濟基礎,要不是負責人可以獨力支持,便是舞團有它自身經營的經濟業務,「先演出,後求資」的膽量也由此而生,但是寥寥可數的個別單位,又怎能夠長久提供澳門舞蹈的發展養份?
正當無力感不斷在研討會中漫延時,有與會者提出「資源共享」的概念,謂單一表演者雖然要考慮演出質素而無法兼顧眾多友團的邀請,但團體的硬件設備卻是可為資源相對貧乏的單位提供協助,由此令更多的空間和時間得以善用,更即場表示願意向現場人士提供。坦白說,經常都有聽到社團或人士高呼倡議善用資源的聲音,但願意確實伸出緩手又有幾個?就是這種團結互助的態度和行徑,縱使刻下的舞團營運生態仍然艱苦,但相信只要能夠再堅持一些日子,讓這種同舟共濟的理念繼續感染更多人,至少人和也著了先機,而天時及地利的機會只是時候的早晚而已。
文: 沓靖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