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9月29日 星期四

音樂節──讓更多感官體

今屆澳門音樂節已屆三十周年,起用了「珍禧三十,樂雅中華」為題。除了最傳統廣義的歌劇或音樂會之類以外,亦在延伸活動中設有社區放映,用影像將音樂作出與別不同的定義,例如在九月廿三日晚上於塔石廣場播出的法語電影《閃亮的聲音》(La Famille Bélier),內容就以一名生長在聽障人士家庭中的健聽少女,如何以一把動聽悅耳的歌聲闖出她的天地。

乍聽起來以為是老掉牙的勵志電影,其實故事以一個聽障家庭為主,卻有別於一般傳統手法,全片不帶一絲陰霾,甚至是陽光滿載,笑聲連連。當然法式幽默以及催淚的溫馨場面則集中在最後半小時內,別出心裁的演繹方法主要因為將角色設定為聽障人士,在電影中我們可以透過他們的「耳朵」去欣賞音樂。在家中、在車廂內開盡了聲浪為的是那震動的感覺、在音樂會上是捂住了耳朵若有還無的唱歌聲,以及女主角父親如何用手去感受到女兒的歌聲,沒有煽情但仍然催淚。

撇開了電影,它所提出的議題,我們作為大多數健聽人士方才驚覺原來聽障人士亦有他們欣賞音樂的方法,甚至可以演奏,還有那偉大的「樂聖」貝多芬(Ludwig van Beethoven)不正也可以在他幾近完全失去聽覺後,仍可以寫出傑作《命運交響曲》?

去年在澳門亦首辦國際聾人電影節,無論在藝術文化上又或是在社區共融方面可說邁出重要一,除了讓聽障人士擁有與大眾同等可以欣賞電影的權利,亦同時啟一門戶讓更多健聽人士可以接觸到聽障人士的世界。

當下音樂節之時,我們用耳朵欣賞樂章之時,其實亦可以更開放心靈,嘗試學習以不同的感官來「聽」音樂,更深入去體會一下音樂的多元欣賞可能性。一來可以增加我們在「享受音樂」時的趣味,從另一個角度,更多元化地理解音樂,或者可以帶給更多人,包括聽障人士一個同享美妙樂韻的契機。


        : 承鈺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