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3月16日 星期四

無言無語的兒童圖書區

     在澳門要推廣藝術教育,最好不過是從小娃娃開始抓起,學校內開展藝術教育工作、圖書館有親子閱讀推廣活動、民間團體亦有與小朋友講故事、玩遊戲的活動……唯一覺得最反其道而行的,卻是政府的設施。

     為了推廣讀書風氣,澳門的圖書館設有兒童區,本身是一項德政。不過長官意志只是為了設立而設立,他們有沒有真正考慮過用家,即是兒童的實際使用需要,尤其是被標榜成親子式的圖書館,如果不能家長不能講故事,小朋友不能笑,強用一般圖書館那一套,僵化地要求幾歲大的小童,獨個兒安靜地在圖書館默不作聲地看書,這種規格又是否非常不切合實質呢?

     在最近開設的沙梨頭圖書館兒童區,可以看到很精美的設計,以及不少以圖畫或立體設計為主的兒童圖書,本來這一個區域理應是充滿喜悅和笑聲的,但偏偏容不下幾歲孩童的笑語,要他們違反自然地,明明看到可愛、有趣、充滿驚喜的圖書,也非得要氣定神閒,從容自若地保持安靜,有這種必要嗎?

     我明白家長當然可以將圖書借回家慢慢與孩子細閱,有充份的自由,但這樣豈不浪費了設計兒童圖書區或圖書館的意義?索性將所有圖書只供外借,不設「堂讀」,這樣會更迎合到長官的構思嗎?我亦理解到如果任由小孩子在館內嬉笑發聲,也許會騷擾到其他使用者,但看到像台灣那種可供六個月至三歲孩子看書的圖書館,可以相信這會是規劃和管理上的問題嗎?

     與其給予兒童一個貎似美侖美奐的圖書館,卻扼殺他們自由自在表達喜怒哀樂本性的能力,亦否決了親子共讀的可能性,單純是追求一種「人有我有」的心態,這樣的閱書環境,會是當局真心樂見的嗎?對於從六個月到幾歲大孩子的限制,有關當局能夠將心比己,從這班真正「用家」的角度來設計嗎?「功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澳門積極推廣兒童文學、兒童劇場,先得從硬件和軟件兩面夾攻,真心誠意地為「用家」考慮。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