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週五(八月八日)晚是葛多藝術會主辦的「學院派演出季」《降E大調三重奏》在曉角實驗室的首場演出,也許是因為陌生感產生的不安吧?兩位來自台灣的演員姜賀璇和程壬宣的表現都顯得有點緊張,以母語(國語)演繹仍有忘詞不少,程在劇初的肢體動作亦略見靦腆,對於有一定學習經驗的戲劇系學生而言,二人如斯表現似乎有點說不過去,幸好演出團隊有貼心的製作字幕,紥實的劇本及當中貼近生活的題材亦居功不少,觀眾就算偶爾跑掉了兩三句,應仍是能夠懂得劇情的吧?
畢竟男女情愛的話題至今己普遍如家庭論理般平常。
文宣中高度讚許的舞台設計部份,劇場內成品是一所甚為細緻的公寓內起居室(廳間),可見陳家彥透過劇場內的一事一物及它們的位置顯出心思,如電子琴、唱機、梳化、小餐椅、掛衣架等等,角色在每劇段均與之有所互動,使場景更顯得生活化。有趣的是,陳因是次的演出才來澳參與,但現場所見的格局和陳設,竟與剛於今年澳門藝術節上演《聖荷西謀殺案》的舞台設計非常相似,筆者絕對相信兩者純屬巧合,但當中有否因為同受正統劇場舞台設計的系統教學影響?
相信是一個值得往後深思的課題。由於《降》與《聖》的舞台設計有如此的近似,比較下來亦顯得導演吳璟賢在舞台空間的調度上仍有改善的空間。《降》使用了高低的層級劃分了前、後台區,亦將《降》的兩個主要課題:音樂與情感 ,分別放於兩區獨立處理,但吳未有把電子琴放於較近觀眾位置的強台位且反置於後,既使男女角色在透過音樂互相交流的部份被弱化了,也無法令莫扎特的主題音樂在《降》中發揮它的穿連作用。如果這是為要考慮家居佈局的合理性,則大大削弱了Paul(程壬宣飾)對音樂的堅持,心愛的樂器只被置於家中的某個角落,反映現場居室的主人似乎是重視家庭生活較音樂更多,而多次的盛茶、角色在沙發中的劇段,電子琴(音樂)的角色更是不斷被弱化,隨著角色於後半段的情感交流漸多,莫扎特的降E大調三重奏要換成任何曲目均可,蓋因它已失去了既定的重要性 。
Paul與Adele(姜賀璇飾)是一對已經分手後一年的男女,雖然劇情在每時每刻都有不斷提醒觀眾,Adele仍有給予機會Paul,Paul則甘願守在Adele身邊,二人的目的都是鮮明不過,可是在舞台之上,程與姜的表現都略見浮於外觀,在角色心理變化的詮釋都不夠鮮明,甚至是含糊不清。男對女的醋意是相對容易表現的,首幕Paul便對Adele男伴的諸多挑剔, 可隨著劇情的推演,Paul竟然逐漸變成了一個充滿機心和玩弄手段的惡男,幕三後更經常發現Paul的神情顯得奸狡甚至色情,這既與角色設定那份對古典音樂的品味有所異迴吧?
更令人弄不清Paul對Adele的情感,是否只是Paul以個人喜好加之對愛與音樂的定義,而要透過Adele的反應來使其獲得肯定?姜的外形是討好的,使她演繹Adele的獨立、主見和追求個人喜好的個性,甚是得心應手,服裝設定的四季服飾,讓Adele的多采與Paul一成不變的恤衫西褲映出強烈對比,然而除此以外,卻未見姜有善用其他發揮角色Adele的機會,幕三曾有帶出二人分開原由的小高潮,姜是有嫻熟的往事一一傾訴,但見情感狀態卻未與之前有太大變動,倒像是閒話家常,甚至乎理所當然的事。全劇都是二人的對手戲,對白裡總是字字珠璣,教人心領神會,然而總覺得導演對演員的要求/指導是否不足?會否因為給予演員太多的個人發揮空間,因此無法在演出中感受到導演對劇本的獨特個人理解? 在個別異常流暢的二人劇段中,那種「等你完成後趕快是我背台詞」的感覺非常濃烈,完全沒有可以讓觀眾喘息的空間。在Adele與Paul這種曖昧不清的關係中,要是一切情感都是那麼容易和快速傾注,又會否分手之後仍需糾纏不清經年?
文: 沓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