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2月27日 星期四

《吸血新世紀4─破曉傳奇下集》


  傳說中的瑪雅末日預言已經安然渡過,因此在接下來的回歸日、冬至、聖誕及新年等一連串的假日裡,喜愛電影的朋友便有充足的時間欣賞眾多猛片,《吸血新世紀4─破曉傳奇下集》便是其中之一。

  延續前三集舖排下來的劇情,今集的劇情主線可歸納為簡單二字─決鬥。為了向佛杜里家族證明愛德華與貝娜之女並非傳說中的「不死兒」,古倫家族召來世界各地的吸血鬼並組成聯盟,然而早已立心消滅古倫家族的佛杜里,正是靜待時機向其拉開兩大吸血鬼家族血腥大戰的帷幕!

  這是一部讓人熱血沸騰的節日電影,充滿了激戰和正邪對立,觀眾自是看得爽快不已。電影中落墨不少於介紹吸血鬼盟友的特異功能,使觀眾不禁聯想起《復仇者聯盟》的畫面,反而對於各個角色之間的情感關係描述甚少,相比起前三集中濃濃的男女之愛、母女之愛,戲份甚少,也予人有草草收場之感。

  今集有為將來開拍新一線路的續集或外傳作出了不少伏線,新登場的十多個身懷絕技的吸血鬼、佛杜里聲言將於日後再作行動、影片中曾經出現貝絲女兒成長的畫面,都教人感到今集只是為日後新戲的舖排,相信對於《吸血新世紀》的粉絲們,最教人動容的只是劇終唯美浪漫的場景,二人有情人終成眷屬看得觀眾拍手讚好。

  隨著特技與電腦影像科技的發展,不少如《哈利波特》、《哈比人》、《少年pi的奇幻漂流》等大片,資源多是落在後期的效果製作;而在《吸血新世紀4─破曉傳奇下集》中,更可見是相對低成本的製作,可見的場景只有四、五個,其餘如雪地、森林等亦多是特攝效果而成,承接著前三集的浪漫氛圍,導演似乎是理解觀眾的焦點只是集中於男女主角的最終結局,因而只是重點描寫二大家族的對決,以及主角們的大團圓結局,觀眾也沒有對整部電影的全面性作出較多的爭議,但對於鍾情於電影製作和欣賞的朋友,《吸血新世紀4─破曉傳奇下集》充其量只是一部聖誕佳節裡的節日電影,娛樂性高,可觀賞的價值卻有待相確。

  文: 沓靖 | MCSPA會員

2012年12月20日 星期四

非人.有愛


  藝術家影芭.翩桃與奧仲洛姆.波洛克帶來的《非人.物妖》不是一道容易下嚥的佳餚,對於習慣速食的觀眾而言,它沒有精美的伴碟,食材也未有刻意展現雕工,但整道菜式仍是難以掩二人師的匠心獨運。在倘大的澳門文化中心綜合劇院裡,有關燈光、佈景和道具的設定便只有分別掛於舞台前方和背景出口的兩組掛燈,道具更近乎為零,舞台佈置的極度簡約,同時顯示以色列平頭舞團對自身能力的信心表現。

  單靠明的暗燈光效果,使鏡框式舞台為《非人.物妖》設下了最貼切的故事演場,讓觀眾以抽離的角度欣賞在舞台上、那一個彷彿在是發生於不存在現實的故事盒子,內裡一個又一個被無形的引線牽動著的「非人」角色,他們舞動著不由自主的軀體,機械得像玩具般的動作逗起全場發笑。隨著「愛」的出現,首三十分鐘的精彩舞技和生動鬼馬的動態,逐漸變得不一樣,舞蹈員都似被愛的力量剪斷了引線,最初他們像是失去了重心般無方向的自轉,卻是漸漸發現硬直的肢體變得靈活起來。高潮來自被衣服「連體」的二人角色脫去黑色長衣開始,女妖(舞蹈員)把原來緊貼在臀上的矮凳分離了,繼而在凳子上優雅地舞動,最後與她所愛的並肩而坐,欣賞兩具小洋娃娃最後的雙人舞,那一闕「勿妖」且充滿感情的舞段。

  《非人.物妖》看似是缺乏令人眩目華麗的編舞作品,卻是舞蹈員必須具備深厚舞蹈根基才可完全演繹其神緒。總相信舞蹈員要以舞技擬真生活上的角色並非難事,但要舞出能讓觀眾信服的「非人」物和妖,這已不是一種單純對角色的揣摸,而是編舞家雖要讓舞蹈員對作品的融匯貫通,每位舞蹈員在《非人.物妖》內都是不可或缺的,正如劇中看似零散的舞段,其實都是讓故事流暢發展的必要環節,是因為他們都說服了觀眾深信舞台上的「非人」亂舞,所以最後才不禁為他們的「從妖化人」感到動容,如果這便是編舞家在場刊中對觀眾「各自解說」的一種提示,我更認為《非人.物妖》裡其實已經徹底表現出那份永恆不變、那份源自愛的力量。

  文: 沓靖 | MCSPA會員

2012年12月13日 星期四

金光奪目氣如虹


  《金光奪目氣如虹》已於十月十三日在文化中心綜合劇院演出,主要劇目是家傳戶曉的折子戲,其中包括:一、《韓琪殺廟》,二、《打金枝》,三、《白龍關》,四、《史可法浴血揚州》,五、《潞安洲》,六、《斬經堂》。
  一、《韓琪殺廟》(吳浩劍、陳美娟),故事是關於韓琪被高中狀元的陳世美派到破廟去追殺妻子秦香蓮母子,卻被秦香蓮的尋夫故事所感動,最後為存忠義自刎而死。一幅畫有三位大神像的佈景呈現在觀眾眼前,表現不出在破廟內的氣紛。唱腔而言,吳浩劍幾次與音樂脫節,但陳美娟卻還婉轉動聽,且身段優雅。唯是兩人欠缺感情交流而演繹亦顯得平淡。
  二、《打金枝》(陳振江、易麗娟),是一個關於郭曖之父壽辰,其妻昇平公主恃貴不去拜壽,郭曖宴罷怒氣沖沖回府責備並怒打公主的故事。台上駙馬與公主的扮相配搭頗為合襯,可惜陳振江多次忘記歌詞及舞台走位,尤其唱到最關鍵的一句《天大罪名誰懼怕》時歌詞亦忘記了,以致音樂與對手都靜了場等他,幸好最後亦能由易麗娟接了下去。粵劇要求唱、造、念、打,但當晚陳振江卻未能一字不漏的把曲唱好。反觀業餘唱家的易麗娟扮相俏麗,唱腔、身段、台步都純熟,亦能演繹出公主野蠻性格,實在難得。
  三、《白龍關》(梁文超、周海霞),故事說的是異國情緣,呼延金定與白龍太子在 飛龍嶺上相對峙,最終金定把白龍太子放走。在沙場上一持金刀,一持纓槍,唱做間連場開打,兩人唱腔一般但功架不錯,開打場面編排亦見精彩。如果呼延金定能聯同女兵上陣,可以增加氣勢及舞台視覺效果,總比兩人單打獨鬥精彩。當中旦應注意不要將 無常索命唱成 無情索命,無常是指黑白無常,一字之差意思卻分別很大。
  四、《史可法浴血揚州》(張春園、黃凌宇),兩位都是澳門粵劇培訓班導師。張春園音色圓潤,唱腔充滿憂傷、感嘆之情,清晰掌握了曲中人的離愁別緖,演繹出夫妻恩愛的眞情及離別的哀痛。黃凌宇水袖功及身段殊佳,美中不足是幾次忘記唱詞。
  五、《潞安洲》(文劍斐、裘倩儂),演出的是將軍陸登到潞安州大戰兀術,陸登與妻訣別時,囑妻擕子逃奔,陸妻將兒付托乳娘,與夫慷慨赴死的故事。這是全晚最優秀的演出。兩人舞台經驗豐富,唱情逐步滲入,劇情緊湊,將劇中人物的內心感情演繹得絲絲入扣。美中不足是兩人扮相似兩母子多於兩夫妻,反串文武生的文劍斐扮相俊俏,而花旦的扮相及身段則非常老態。接近劇終時陸妻死後,將整個身軀伏在台面上,從下邊看上去,畫面非常不優雅。
  六、《斬經堂》(陳小特、鄭麗品),故事說的是兩仇家結為夫婦,吳漢與公主王蘭英結為夫婦,及後吳漢由母親告知岳丈王莽是自己的殺父仇人。陳小特的扮相太年輕及不夠粗獷豪邁,兩人扮相似兩姐弟而不像夫妻。鄭麗品演繹王蘭英,造詣相當,唱腔悠轉動聽。開始時兩人略嫌情感未夠投入,故事下半部份比較可觀。
  當晚的音響效果,在上半場聲響時兒大時兒細,整體的伴奏音樂亦不甚協調,幸好中場休息後有所改善。整晚舞台佈景都非常簡單,舞台景物的亦沒有深度和立體感。舞台燈光的變化不大。整體而言,舞台的效果是單調了一些。
  粵劇現今正處於青黃不接的階段,有志投身於業事者寥寥可數。是晚邀得多位粵劇老倌門下的年輕演員參演,目的是利用機會去培育他們,因此他們亦應珍惜每一個舞台實踐機會,在演出時發揮自己的才能,虛心學習及揣摩其他人的優點,提高自身的藝術造詣。

  文: 樂紛紛 | MCSPA會員

2012年12月12日 星期三

不留。戀 ——關於《游移的家鄉》的一些聯想2012.12.8(澳門牛房倉庫)


以移居者的創作為主題,雲集台灣首爾的創作人,以及澳門、首爾、台北及香港的製作及技術團隊,《游移的家鄉》的確讓觀眾對四地攜手激起的火花有所期待。從《游移的家鄉》到“Traveling hometown”(或是由英文到中文?),從演出的名稱開始已隱隱感受到地域的差異——在香港的話,這個演出可能會叫做《旅遊的故鄉》之類吧,也許對不少香港人來說,“家”與“故鄉”已經變成了份外割離的兩個概念,那到底其他人的“家鄉”又如何?

  由2011年起開始合作構思,移居澳門的蔣禎耘(台灣)及穿梭倫敦/首爾的楊芝媛(韓藉)分別從自身的創作遊歷出發,在不同的地方共同探索“家鄉”這個議題。

  演出分上、下兩場,上半場述事性較強,表達出兩個“離開家”及“留在家”的女性對外面世界的嚮往,以及兩者截然不同的精神狀態。台灣創作人為了創作持續游移於不同的城市,蔣禎耘的親身演譯讓“角色”充滿了躍躍欲試的活潑氣質,對新地方新事物的好奇積極的探求......小劇場不光,但卻不難從她富有獨特節奏的口條,感受到一雙靈動的眼在未知的空間雀躍地轉動——對過去的沒有不捨,對將來的有強烈的期待。較諸離開重慶在台灣落地生根的父親,周遊到列國的她卻彷彿更接近自己的“家鄉”,在游移的過程中找到了心靈的依歸,也就心安理得的在地圖上漂泊。沒有了創作人的鮮明個性,演員姜丁允展示了一個平凡的家庭主婦的形象,在狹小的空間,既忙碌又孤獨;模糊的面孔,游移的眼神,似乎連肢體語言也滿帶猶豫的,也許就像我們身邊營營役役卻又不怎麼幹練的主婦。

  如果說創作人對於“外面的世界”的嚮往是出於對“未知”的探求,家庭主婦的渴求則可能單純出於“無知” ——創作人選擇不停留,是出於有所經歷後渴望繼續向前走的真實嚮往,而家庭主婦期盼不停留,卻是基於無所經歷而衍生的一種虛無幻想:踮起腳看到的那一片天,也許份外藍,延綿不斷的海岸線,盛著充滿“可能性”的寬闊世界。

  短短的二十分鐘左右的下半場,與其說是演出,不如說是一個活動裝置,在恍若平面的空間,由楊芝媛親自刻劃出遊歷的足印,所留下的,都嵌入成畫面的一部份,豐富了畫面,卻始終沒離開四面的框架。楊芝媛的獨白在重覆自己的多重身份:女兒、母親、藝術家、學者......,套在身上的裸裝,在經歷了不同的階段後被補上了外衣,添加了顏色,成為了當下的自己。

  上半場的演出不帶批判的對比出兩人對“游移”的不同心態,貫串其中的膠帶有如身份的脈絡,在不同地方不同空間劃出二人在這脈絡下的具體形象和限制,結果離開家鄉的人在外面找到“家”的感覺,留在“家”的人卻一直把心靈的家鄉寄托在未知的遠方。對比起兩者心態上的明顯不同,下半場的楊芝媛更顯得處之態然,不過份雀躍不特別期特,生命的遊歷不只帶來了身份的轉換,而是更多的重疊,恍若受限於框架內,然中的一點一線,其實都是由自己一步一足印的加上去的。兩位負責創作的藝術家,無論是一副躍躍欲試、或是神態自若模樣,對“創作”的追求甚至渴求,都成為他們“不停留”的原因;偏偏更多人卻是對現狀“不留戀”,盲目出走也就成了逃避;對筆者來說,除了家與家鄉,《游移的家鄉》所帶來的反思,可能更多是縛住我們雙腳的“留戀”與可以催促我們游移的“渴求”......而這“渴求”,可不是每個人都擁有的。

  今次四地的合作以移居者的創作為主題,命題頗有趣,延伸性亦廣;宣傳的副題‘藝術家“真正的護照”是創作,國籍身份實為“次要”’更清晰點明了不同國藉的藝術家以“創作”高於“地域界限”為身份表徵的共同願望。然而,作為一個交流演出,觀眾對不同地域所展現出來作品特色總不免有更多期盼;今次合作分拆成兩個獨立的演出,在題目上的處理非常開放,卻不免減少了更深入“交流”的機會,惟穿插在兩者之間的,卻是同一位韓國音響設計師,在兩個演出裡非常賣力的製造現場音效,包上膠袋的風扇、吸塵機、碰撞的不鏽鋼杯、撕開的傳單……熱鬧程度自不比馳名的韓國“亂打”演出COOKIN’,但動用了家居用品及電器設計的獨特音效,卻生動恰可地為演出添加了“家”的元素,也讓兩位女創作人的交流作品,多了一些別緻的地方色彩。

  文: 騁辭 | MCSPA會員

2012年12月6日 星期四

一如既往


  今年的澳門城市藝穗節,又是「一如既往」的無聲無息展開,同樣是「一如既往」地靜悄悄地落幕,從以往的「全城舞台,人人藝術家」,發展至本屆已經變得像是小圈子的活動,在散落的活動展場中,遇上的都是熟悉的製作人、劇場常客(觀眾)、藝評人,每次節目後的討論都是熱烈而有建設性的,但總覺得像是自家的閉門節慶,氣氛雖好,卻是教人失落。

  雖然未有謂對個別節目冠以主次之分,但對於澳門日漸消失的海岸線的討論和實地遊縱,相比其他在天台、圖書館、酒店等的戲劇類演出,無疑是更為鮮明,也普遍被受到更多的關注。此外,從香港、台灣等外邀的藝評人及藝術工作者,先後在「連勝街47號」舉辦了多場座談會、研討會及分享會,當中不乏政府官員親身參與,對此是教人欣慰的,因為官員們能第一身地接受業界人士和觀眾的意見,相信有助政府相關部門在日後對支持澳門藝術發展的方向作為參考。

  是次澳門城市藝穗節引入了台北藝穗節的方式,組成「駐節藝評人」並要求在觀演後隨即發表不多於三百字的藝評,以此作為推動和引起更多的文字討論,成效是可見的,然而只透過臉書(facebook)來發表有關藝評,則使受眾同是流於小眾。在歐洲和不少東南亞有蓬勃藝術發展的地方,每逢是官辦或民辦的藝術節慶活動,主辦單位都會嘗試與報章合作,在最短時間內於紙本發佈評論消息,部份更會自行印刷單頁的「快訊」,至此,科技是否能讓資訊更為普及,或是以另一種方式圈地自處?似乎也是未來組辦有關的活動時,需要主辦單位更費思量的事情。

  在藝穗節的尾聲,發生了香港藝評人被拒入境一事,聞者不禁惋惜,側聞被拒者是被有關部門以「一如既往」的理由阻止人境,過往亦曾發生過類似事件,當中卻大多涉及政治因素,但藝術評論又是如何被牽入其中,箇中原因,確是令人費剎思量,但望這次只是「一如既往」的「過別事件」,「不作評論」自是慣常做法,只願一次便夠,免得讓藝穗節這個小圈子,最終會被縮窄成一個小點,從此消失於和諧的大澳門裡。

  : 沓靖 | MCSPA會員

2012年11月29日 星期四

信者得救

  聖經說:「上帝說要有光,就有了光。」在電影《少年Pi的奇幻漂流》裡,Pi:「一頭老虎與他共渡了海難,因為我的倖存,我可證實老虎是存在的。」如果你相信上帝真的存在,光便是因祂而有;如果你相信Pi的說法,他便真的曾與老虎經歷艱辛。只是,如果你不相信呢?

  《少年Pi的奇幻漂流》有教人著迷的視覺特效,真實得令人相信,Pi因為對宗教的信念,支持他排除萬難到最後。然而在簡單的「海難飄流記」故事裡,卻蘊含著一道對宗教信仰的最大挑戰──相信。故事情節在觀能上的刺激,尚應由觀眾親自到戲院感受,導演李安則對於「相信」下了戰書,只要你心底裡存有一絲懷疑,它便有如清水裡的一滴墨,將無限被擴散: Pi的故事是真的? 他是與虎同行的倖存者還是殺人者? 第一個故事中的老虎為何始終沒有回頭? 憶述第二個故事時為何Pi會滴下淚水?

  影片最終都沒有為兩個故事的真確性留下答案,這也是能見李安的聰明做法──根據觀者的自我想法作出判斷。享受於3D效果的朋友,隨著故事的推進是能輕鬆的代入其中,感受Pi在天地間獨自一人的孤寂,為他的獲救而高興,甚至與Pi一起苦思老虎的不辭而別……。可是在3D以外,Pi父對兒說:「你在老虎眼裡看見的憐憫,只是你從老虎的眼睛裡反射過來的自我情感。」Pi問作家:「你喜歡有老虎的那一個故事? 你已是相信上帝了。」每句對白都似乎是別有含義,也使我很想要證實一個想法: 因為有了經歷且是痛苦莫名的,所以流淚,因為流淚而真實,也因為真實,所以老虎根本並不存在的吧!或者老虎只是Pi的一種情感投射而成的物像,牠代表一種惡念? 牠走入叢林代表一種想要永久隱藏悔疚的行為?

  「信者得救」因為被某些傳道者用得太多,現在已經成為了略帶貶意的用語,也許觀眾可以同用「信者得救」來解讀Pi能渡過海難的動力來源和結果,我卻懊惱於對這個是非邏輯的選擇: 信者可獲救贖,如我此等無神論者,怎辦?

  文: 沓靖 | MCSPA會員

2012年11月15日 星期四

音樂兩面體


  今年國際音樂節,如同往年一樣,都有戶外免費音樂表演,今年有三場免費音樂會安排在大砲台演出。其中1027日晚在 大砲台演出節目《神秘的歌聲》(O Mistério) 由葡萄牙女歌手Teresa Salgueiro 聯同她的樂隊,包括手風琴Carisa Marcelino、低音大提琴Óscar Torres 、結他André Filipe Santos及鼓、敲擊樂、結他Rui Lobato共同演繹Teresa Salgueiro首張原創專輯<O Mistério>。這張專輯也是Teresa Salgueiro與上述四位音樂人的首次合作,他們在2010年至2011年期間住在葡萄牙一間修道院( Convento da Arrábida)內找創作靈感,專輯在2012年面世。

  當晚共17首歌曲,都是屬於<O Mistério>這張專輯內,雖然聽不懂歌曲的內容,但從歌手對樂曲表達及樂手們的演奏,語言已不是一種障礙了。尤其是現場演奏的音樂,手風琴及低音大提琴尤其精采。這張專輯由五位音樂人共同創作,每首音樂都是大家共同的成果,也同時將各自的感情融入音樂中,所以這晚與平時看的演唱會不同,除了歌手是主角外,其他樂手也同是主角,演出中有好幾個環節都有手風琴手及低音大提琴手的Solo,聆聽單一樂器的演奏時不期然產生一種內在的寧靜。當筆者正在陶醉在此刻時,座位下的鐵板是臨時搭建的平台,當有人走動時,連平台也被振動,由於坐近路邊,振動就更加嚴重,於是坐在椅子上的人也會覺被打擾,讓聽者大殺風景。凡事都有正反兩面吧,在戶外欣賞音樂,觀眾不用那麼拘谨,也可以更多接觸自大然。現代人生活繁忙,能在大自然下放鬆心情去欣賞一場音樂,應該好好珍惜的,但每個人來聽音樂的心情及目的都不一樣,所以也只可以接受這個不足之處。整體而言,當晚表演者的投入及用心的表演,加上燈光配合主題「神秘」的效果,燈光師配合歌者的選曲,將歌者隱藏在黑夜的效果,都是這場音樂會值得欣賞之處。此外「安歌」環節,充分表演出音樂人那種分享及專業精神,他們的音樂令人有種心靈的平靜,讓筆者留下的美好的回憶。

  相比之下,112另一場大砲台免費音樂會,由香港搖滾樂隊「太極」演出多首新舊歌曲,是另一種音樂味道。「太極」成立於1985年,成員包括有主音雷有暉及雷有曜、結他鄧建明及劉賢德、低音結他盛旦華、鼓手朱翰博及鍵琴唐奕聰。樂隊成員個個年紀不輕,但個個活力十足,足以證明音樂的確是抗衰老的靈丹妙药。樂隊的受歡迎程度,從入場觀眾層就可見一斑,觀眾不乏年輕男女,中年男女觀眾也有不少。在音樂會中,「太極」熟悉的歌聲及歌曲,帶動全場氣氛高漲,當主音歌手主動邀請觀眾走到台下的草地,與他近距離接觸時,就像去香港紅館音樂會,偶像與樂迷握手的場面,氣氛熱鬧。每次音樂會結束,「安歌」是觀眾必做的事,筆者聽過的音樂會,一般歌手都會禮貌地出來道謝一次,可以的話,都會有一兩首「安歌」。但這次「太極」唱完場刊所列的歌曲後,就開始收拾設備然後走入後台,這種趕收工的氣氛與前一分鐘熱情氣氛成了強烈的對比,這是否就是商業味道的音樂呢。澳門這個小城,又何嘗不是被越來越商業化呢,樸實的澳門小城已不再復返。音樂有兩面體,世事何嘗不是有正反兩面。

  文: 綠意 | MCSPA會員

「亞洲電影觀景窗」可觀  韓國電影多樣性悅目


  當周遭城市舉辦電影節的時候,澳門地方小、人口少,於是我們只有我們規模較少的「電影節」,隔年安排亞洲或國際電影供好此道者欣賞,並提供了導賞服務及講座,的確有助開闊觀眾的視野。無疑,從過去電影節門可羅雀,到現在動輒有過百捧場客,這種改變雖然援慢,但配合現在文化中心安排上亦愈來愈有進步,都是值得一讚的。

  過去十年韓劇漸漸打入港澳市場,連帶韓國電影及韓式文化進入我們的生活中,今屆澳門文化中心的《亞洲電影觀景窗》以韓國電影為題,選取了十二部電影與觀眾享。個人覺得先要一讚的,便是時間上的安排。過去幾屆類似的電影欣賞活動,總會忘記了配合澳門人的生活習慣,例如在閒日上班上學的日子,晚上連續安排兩場電影,兩部電影之間的間隔時間太短,很難讓人有一口氣能哽下兩部電影的念頭,另外,安排電影放映時間與大多數人的晚飯時間抵觸的話,對澳門觀眾的吸引力自然又要打個折扣……綜合過去的經驗,文化中心亦學乖了。今年,無論是周末、周日或閒日的播放時間安排上顯出他們有花過心思,當然可以增加大家購票的意慾。

  說回電影方面,記得文化中心有播過日本、台灣等亞洲地區的電影,韓國當然又是一個很好的選擇,除了語言上的隔閡,基本上這個東亞國家的種種文化和生活狀況,近年我們對韓國的認識也多了,不過透過這些電影所看到的韓國,又會是另一個世界。

  寫在前頭就是我個人特別喜歡金基德和朴贊郁這兩位導演,他們的另類風格,至少暫在中港台也是少見。金基德出道的《鱷魚藏屍日記》(文化中心之前亦有在電影節播過)已顯露出他的另類風格,《漂流慾室》、《慾海慈航》,:被稱為「怪雞導演」亦不為過,他的色情暴力語言某程度上是很悅目的。至旒朴贊郁就不得不拜倒在他的「復仇三部曲」──《復仇》、《原罪犯》及《親切的金子》之下,同樣是色情暴力,但朴贊郁的幽默和諷刺性很強,那怕他要說教亦會說得很非一般。正如今次在播放的《饑渴誘罪》,不也是充斥著情慾和暴力嗎?但用上宗教和神父的背景,沒有反思的空間嗎?

  金基德的《感官樂園》將一個明明是闖空宅的罪行,化身成浪漫而又純真的愛情,故事到最後到底是人?是鬼?是幻想?不得而知,但過程中不正是給予我們最開放的想像空間嗎?

  偏鋒的當然不止二人,李滄東的《愛的綠洲》是個很另類的愛情故事,有朋友說是悲劇,但我卻大笑不止,看畢還是對生活滿有期待的,這就是韓國電影的魅力也許,期待未枇文化中心會有更多精彩的電影,可以是亞洲的,也可以全世界的。

  文: 徐薏 | MCSPA會員

2012年11月8日 星期四

難以親近的童話


  百老匯音樂劇《小飛俠》很好看,卻是好看得讓人心裡戚戚然。

  好看是因為它極其體現了百老匯的富麗堂皇,美麗多變及立體呈現的舞台佈景、精心悅目的服裝設計、現場樂團的美妙音樂,更少不了的是凱茜.雷格比飾演的彼得潘與布蘭特.巴勒餘演鐵勾船長均形神俱似,讓經典故事《小飛俠》的人物和故事彷彿從紙本走進了舞台。

  然而同樣以忠於原著的手法演繹的《小飛俠》,卻讓我因為它沉重的故事內容與童話式的人物設定產生了頗大的落差。文宣中以「這是關於一個永遠長不大的男孩子的經典故事,關於一群心懷夢想的孩子們在夢幻島歷險的奇妙故事!」等對《小飛俠》作出了童話般的渲染,可是今次在澳門文化中心上演的作品告訴了全場觀眾,彼得潘竟然是一個因為害怕長大而離家出走的小孩!他憧憬溫馨的家庭生活,甚至偷偷地從窗外偷望溫蒂一家的融洽;他的內心有對母愛的強烈願望,因此帶走溫蒂到他的夢幻島去成為他和伙伴們的「母親」;最後,彼得潘更請求已經成為人母的成年溫蒂再次離開家庭,可是最終都被溫蒂拒絕了,但結果卻是彼得潘仍帶同溫蒂的女兒再次翱翔天際(離家出走)去……

  也許因為是國際音樂節的重點節目,觀眾應該將目光放於演出作品的音樂部份,可是從客觀的角度考量,仍是難以轉移普遍觀眾對經典故事、特別是童話故事的注意力。我相信主辦單位在外購《小飛俠》來澳上演前,必已預先觀賞此節目,也必定知道演團對《小飛俠》的處理手法如何,可是採購節目的負責人等又有否從「華人地區上演西方劇目」的角度上考量,《小飛俠》的故事真的可以放諸四海皆受歡迎嗎?無可否認,華人社群對家庭觀念的確比西方社會較為看重,對家庭的倫理關係尤甚;上演如《小飛俠》這部至今仍備受爭議的故事題材,中、西方文化的社會、倫理、德道等價值觀各異,將是直接影響華人觀眾對欣賞作品的態度。雖見主辦單位在最近數屆的國際音樂節和藝術節都有刻意引入以童話故事為主題的大型節目,絕大部份亦是票房大賣,可是以為「童話故事必受歡迎」的公式能萬試萬靈,相信在《小飛俠》後將會有所改變,至少我相信不少觀畢《小飛俠》的觀眾都已是心中有數,這不折不扣的是一個經典故事,卻不是一部容易親近的童話故事啊!

  文: 沓靖 | MCSPA會員

2012年11月1日 星期四

加油吧!


  在某個電影課程的最後課節裡,有鄰埠資深影評人為學員分享電影與文化的經驗,在討論影評環節的時候,學員問他對最差勁電影的看法,回應頗值得深思: 就是那些沒有任何影評談論的電影吧!這些電影上映便仿如沒有上映過一般,很快便在云云的電影中,消失得無影無縱。

  澳門的電影發展仍在起步階段,暫時仍未算有最好的,當然也談不上那部才是最差的片子;在已經漸被得到認同的澳門戲劇裡,現時每月每週都有大大小小、題材包羅萬有的作森上演,可是劇評數量卻是不成正比的少。如以此套入影評人的說法,澳門的戲劇作品豈不大部份都是不值一晒的?

  寫評論的需要尋求空間發表,發表空間的掌管人也需要具質量的評論文章,在澳門卻構成了一個殘酷的現實: 劇評量不多,資深作者少,礙於時間和質量,滄海遺珠的情況時有發生。對於有興趣參與評論寫作的人,在欠缺系統訓練的因素下,要不是無法緊貼演後發表,便是文章的質量未完全符合要求,結果是落得石沉大海。對於讀者,每週打開專刊便是從熟悉的筆鋒裡吸收著似曾相識的藝術養份,使得品味、角度越來越窄,相對地也是收取訊息的權利也越來越少。

  友報近月因為對某演出的評論,令和諧的湖水泛起漣漪,簡單道來便是作者坦白狠評,戲劇創作人卻在臉書上不停解畫。看在眼來既覺得是笑話一樁,也深感本地的創作人似乎仍要看通一點世情,擴闊多一些的胸懷。我未曾觀演該部被談論的戲劇,卻認為有評論人對之不留情的點出問題,既可以讓創作人自省,也是為該部作品延續了它的藝術生命。就如影評人所說的,如果作品不被談論,那便如「上演了便仿如沒有上演一般,很快便在云云的其他戲劇作品裡,消失得無影無蹤。」

  要是轉換一個思考方式,雖然有別人對自己的作品提出批評,但這正是作品被關注、被期許的表現,所謂「愛之深,恨之切」。若是不滿評論中的指點,何不在往後的作品裡去蕪存菁、精益求精,以事實來換取下一份滿文讚許的評論?無論是寫評論的、或是被點評的,請都繼續客觀地指出不是、也請謙虛地接受批評吧!

  大家都請加油吧!需知若是某天再毫無談論餘地的那刻,便是澳門藝術發展宣告死亡的時候呢!

  文: 沓靖 | MCSPA會員

2012年10月25日 星期四

世界末日的如果

  如果瑪雅文化預言真的屬實,在20121222「世界末日」將至之時,你是否想要完成某個存於心裡的願望,好待人生得以完滿?只是世事並非均能儘如人意,能在短暫的人生裡可以完成某個目標,殊不容易,我卻在《世界末日到了嗎?》發現編導許國權已經借此劇實現了,那是他對歷史事件的一聲呼喊。

  《世界末日到了嗎?》是開宗明義的喜鬧劇,兩位年青人SkyGary在世界末日將至之前,前者想要造艘方舟拯救世人,後者卻要揚名立萬,衝突動搖了二人的友情,也上演了爆笑連場的荒誕劇段,最後在愚昧的俗世氛圍中,二人最終冰釋前嫌,「世界末日」到了,大家卻仍是繼續溫馨地生活。

  在這個無需注重常理的故事中,許國權成功導入了議員對六四事件的看法,那是本地劇場鮮見的一份勇氣;政治立場及事件的談論,從來都是和諧氣氛中的忌諱,它或許會影響贊助單位的意願,更可能會為創作人扣上一頂不知名的帽子。但正是在這胡鬧無理的劇情裡,你又可會認真把內裡的訊息作出理性判斷?對號入座從來都是觀者自處,我認同笑而處之也是不錯的觀劇之法。

  舞台中央用鋼鐵支架搭建了一座高塔,那是Sky想要建造方舟的旅遊塔、也是Sky和女友要等待參與方舟人士來臨的松山燈塔,但那又是否曾經豎立在廣場上的一座白色女像?演出前主辦單位向外界呼籲收集無數個旅行箱,在劇末時由Sky等把它們一個又一個的推近、包圍在塔的周圍;看在眼裡,腦海裡不其然閃過當天的人群,他們向著女像在談天、在唱歌、在互相依傍的景象。

  高塔最終也沒有被推倒,它依然像松山燈塔般照耀著劇場、也照耀著澳門,如果議員的心聲正代表著劇場裡某些人的想法、如果高塔的屹立是代表著某種精神的不滅,那麼劇名《世界末日到了嗎?》的疑問句設定是容易被明白的,只因存在疑問的狀態,正是代表著一切尚未定局,所有事物仍是存有無限的可能性。

  然而,一切皆是如果,如果你認為本文對《世界末日到了嗎?》是過份嚴肅的看待,不妨從「如果世界末日真的來臨」,想想你最希望完成的心願,又如果這能啟發你重新對身邊人與事的關愛,《世界末日到了嗎?》倒同是完成了美事一樁。

  文: 沓靖 | MCSPA會員

2012年10月18日 星期四

《笑之大學》


  《笑之大學》沒有太多花巧人物及舞台設定,單是喜劇作家椿一(陳文剛飾)和審查官向坂睦男(鄧偉傑)二人的妙語聯珠,便使得劇院內滿堂哄笑,讓觀眾反思藝術創作與社會現實環境的衝突,揭示從過去到現在,兩者一直存在糾纏不清的關係,要說分別也只是存在於時空的差異而已,這與早前天邊外(澳門)劇場的《哥本哈根》正是同出一轍從劇本主導的優秀作品。

  誠然劇本的完整對創作及演出提供了穩妥的條件,《笑之大學》卻有更多為人讚服的佈局,便戲劇張力能在迅間感染整個澳門文化中心小劇院。劇首以日語宣讀觀演注意事項,縱使未有幾人能夠明白,卻是一個有效的門徑把觀眾帶進充滿日本文化的故事環境中;此外,雖然劇情與歷史背景關聯甚多,但故事的歷史背景、人物角色和劇情主線已在首幕已經精練地交代──處於戰爭時期的日本,戲劇劇本需要接受政府的審查,也是作家必須面對的難關,劇作家必須週旋於主觀創作與客觀現實,最終讓其作品得以通過審查後上演。

  陳文剛與鄧偉傑的演出看得讓人賞心悅目,尤對鄧偉傑的既演且導佩服不已,喜劇作品的處理對段落的高潮甚為講究,它不單要在整套演出中要有嚴謹的安排,在每個劇段裡,也必須要同時兼顧劇情的推進以及觀眾的投入度。鄧偉傑充份演活了審查官在生活的堅持態度與憐愛藝術發展的心靈衝突,其掌握比陳文剛的劇作家角色更見困難,然而鄧偉傑演得卻是恰到好處;對劇作家的諸多刁難時,神情嚴肅,卻會總是留下一線,更不時提出鼓勵,使劇作家能得以繼續創作;數幕與劇作家的擬演,審查官內心對藝術創作的投入是絲絲地呈現於舞台上,弄得爆笑連場。

審查官與劇作家為劇本創作的多場拉据,在以日本傳統相撲場為藍本設計的舞台上,更見逼力。劇作家與舞台同取主調棕色,讓身穿黑色西裝的審查官更顯主導地位,舞台上圍繞著辦公桌的白線圈,清淅地分隔出二人相處的不同處境──在圈內的是秉公辦理的審查工作,圈外的卻是二人為使劇本力臻完美的情感交流。舞台上的道具都被充分利用,沒有絲毫浪費,相比起本澳某些大型演出,仍是偏向以完整表現劇本故事的舞台設計,精細度相對較高,但往往只淪為飾物擺設,未見對演出有太大輔助,雖然似乎是能夠完整地呈現劇本的環境,但不禁會讓人覺得設計者只對劇本的理解流於表面,編劇想要透過環境空間表達的故事氛圍,有更多是源於該環境所想要襯托角色的性格、故事的背景和劇情的發展,過份偏重於細緻的舞台設計,更多時候只會使觀眾感到演員與舞台像是各有各演,甚至格格不入。

: 沓靖 | MCSPA會員

2012年10月11日 星期四

Want to be a teddy bear


  雖然主要是被《賤熊30(原英文片名「TED)如此啜核的中文譯名的吸引,但電影預告片的精心剪輯亦是功不可抹,本覺得工作壓力滿滿的我,不禁希望小小「賤熊」能夠教我輕鬆開懷九十分鐘。沿著賤熊踏著的情色鋼線跟著走,迎面而來卻是接連不斷細膩感人的畫面,在那些胡鬧爆笑的瘋狂影像背後,卻隱隱約約傳來對殘酷現實的絲絲唏噓與嘆息聲。

  玩具熊Ted因為John在兒時的願望得到生命,當年的轟動卻因為見怪不怪而使Ted至今已被如常人看待,及後加入了John的女友Lori,二人一熊在友情與愛情之間不斷產生衝突矛盾……如果Ted不是一隻玩具熊而是一般的人類角色,《賤熊30》也許只會成為一部普通的愛情片子,但是編導塞思.麥克法蘭為這個「一般人」的角色,轉用了一個外型有趣卻行為不雅的玩具熊,頓時讓故事充滿朝氣。只是當觀眾詫異於Ted的不文並被它的舉動引致捧腹大笑時,「過氣名人」Ted至今卻是終日沉迷酒色,這個早已開宗明義舖設的角色形象,是否導演在惹笑不文的宣傳包裝下,隱藏了某些想要觀眾能切身感受的訊息?

  JohnTed是始終如一的「死黨」,一人一熊像是打死不離的兩兄弟,可是兩兄弟的處境卻有天淵之別:John需要滿滿的完成現實社會對一個成年人的期望──有穩定的職業、會為前途打拼、需隱藏心底裡對兒時偶像的幼稚崇拜等等;Ted因為並非人類,它可以肆無忌憚的待在家中,無時無刻的任意妄為,甚至挑戰普遍價值觀的道德標準。箇中原因的確是因為人與玩具熊的分別嗎?我是非常佩服導演的匠心獨運,以胡作非為的Ted,把John的內心世界形象化地呈現於觀眾面前,Ted其實就是John心裡的真我!導演更是成功的借著Ted的反社會行徑,對當今僵化功利的社會、一成不變的人生作出控訴,向今天仍是營營役役的人們幽了一默。

在哄堂大笑的戲院裡,笑聲全因Ted的「抵死出位」,在劇末的高潮所在,Ted也令全場觀眾屏息靜氣,這具玩具熊似乎已經成功的在觀眾心中奠定「知己」的形象,不少觀眾在散場時更笑對身旁好友表示,如有知己如Ted,死而無憾,對John羡慕不已。要是祈求上天賜予奇跡,讓死物被賦予生命,藉此擁有一個完全理解自己的知己,我倒想要變成那具玩具熊,讓我的主人可以好好的愛惜我,每天睡前總會跟我訴說心底話。是導演為Ted的角色塑造得太好了,好得讓人清楚地認識社會的幽暗面、明白成年人在生活裡的艱辛……。倒是算了吧!正是因為我早已明白無法擺脫現實的都市生活,才會有如此反智般的胡思亂想──”I want to be a teddy bear”

: 沓靖 | MCSPA會員

2012年10月4日 星期四

藝術與生活


  對《EYES ON》確是有所期許,原因不只因為過去從《對立》、《朱子住家男人》、《Give Me 5》、《夕陽事兒》的觀演裡,累積由洪振宇編舞的作品具有信心,作為澳門演藝學院舞蹈學校每年一度的匯報演出,以往均是採用傳統的芭蕾舞或中國舞,演出規模也偏向大器,可是今年卻一反傳統,演出嶄新的現代舞蹈,而且更選用講求表達主題為先的「舞蹈劇場」,所有事物都是那麼的令人耳目一新;雖然未知觀演後的評價如何,但敢於創新嘗試、敢於破格地發掘推動本澳藝術發展的路向,《EYES ON》已經承擔著先行者的角色,也致使今次這班年青人的演出,更教人期待。

  洪振宇於中學期間便打下深厚的中國舞蹈根基,雖然他畢業於北京舞蹈學院的現代舞編導系,且在美國Case Western Reserve University修讀當代舞碩士學位,但從他過去出演或擔任編導的作品中,都會發現不少中國舞蹈的影子與特色,使著重表達性的現代舞蹈頓時添上幾分古典美;今次有十多位舞蹈員的同台演出,更是難得的機會表現學員的努力學習成果和舞編家的真正實力。雖有個別學員的動作未算一致,漏拍的情況也不致嚴重,在作品整體情緒的表達力量上雖有參差,然而可貴的青春的氣息使演出注入了難以言喻的生命力,正好補充了《EYES ON》作為一部舞蹈劇場作品所需要的衝勁,畢竟它需要的是更多的力量以表達和呈現主題,而非傳統古典舞蹈作品般要求較高的技術性和規範性。

  《EYES ON》意指「從眼睛出發」,既可理解為觀眾透過雙眼感受舞台上的一切,也能雙向地由編舞家和舞蹈員藉舞蹈向觀眾傳遞他們的所知與所感,如此「虛」的題目,卻在洪振宇的編舞下,由舞蹈員演活了一段又一段實在而切身的舞碼。內裡的元素是多采多樣的,有忙碌煩囂的都市節奏、男女相識相戀的感情發展,現今寵物與主人相互關係、五光十色的繽紛生活等等,它們都是與觀眾無法分割的日常事,當中總會有一段可讓看官對號入座,抖動其心。

  要是有觀眾仍糾纏於對《EYES ON》的「看懂與看不懂」、苦惱於找不著演出的主題,那麼你可曾有靜心回想,是否曾有某段舞碼、某個舞姿教你有所共鳴? 如是,你根本便已經「看懂」了! EYES ON》無擬是個既踏實又具實驗性的演出,一方面它呈現了「藝術源於生活」的理念,另一方面也成功結合了藝術與生活,創作出一部能夠使觀眾意會的作品。《EYES ON》正是直截了當的告訴觀眾,藝術並非遙不可及之事,它的創作素材源於最貼近我們的生活,成品也同是存在於日常生活之中,只待我們的細欣賞。

  文: 沓靖 | MCSPA會員

2012年9月27日 星期四

基本合格的原味


  《冰鮮校園》相信是少數在澳門的黑盒劇場內,敢於大膽的動用達十六名演員同台演出的一部正劇,以往這類人多勢眾的場面只會發生在澳門文化中心的兩個正規劇院裡,導演張奕錡對「忠於原著」似乎懷有一定堅持,也因此成就了在曉角實驗室實踐難得的一步,雖然全體演員的群戲並未有完全盡用首次橫向設定的演區,但是道具及演員台位的立體設定,減低了觀眾視線的侷促感,觀眾只需要花上一點時間,相信是較容易適應的。

  角色的設定大致分為成年人及學生兩群,除了戲份較多的學生角色「小金」由具有演戲經驗的梁芷恩飾演外,其餘學生角色發現都是初登舞台的青澀學子,雖然幾乎沒有對白,但實際年齡與角色的搭配正是渾然天成,綠葉的效果更見悅目,小學生們的吶喊聲和不知所措的眼神,讓呼聲更是扣人心弦;今次作為新劇團「演劇空間」的創團演出,而該團志於推動校園戲劇,希望在演出作品多加入年輕學生參與,使今次《冰鮮校園》氛圍和說服力,添上了意想不來的神來之筆。

胡宏堅與霍嘉珩再次分別飾演校長與老師,經過時間的洗滌後,《芳草校園》的稚氣再不復見,卻見是心靈層面且內斂的演繹;飾演校董的何東泰仍是不失搞笑形象,從最初口吃到劇末因學校處於生死關頭而大聲疾呼,雖然難以理解為何口吃可被突然治好,反差大的角色設定已為他帶來笑聲及掌聲不斷。

張奕錡對《冰鮮校園》接近足本的處理,是不得不佩服他敢於向觀眾和演出團隊的提出挑戰,劇中經常出現教改、殺校、議員、政策等一系列難以與澳門觀眾日常生活扯上關係的詞彙,觀眾需要有相當的專注力才可以克服前半部份的劇情解說,只要稍一失神,「悶場」之險實在有可能使觀眾對往後的劇情發展大打折扣。

編劇古天農創作此劇源於當時發生在香港的社會事實,為讓觀眾產生共鳴,劇中不少情節都有牽連民生時事,然而時而勢易,如果硬要為劇情加入貼近澳門的內容,也許連基本的連戲也會出現問題。在一切似乎是「事在必行」的情勢下,唯有靠演員們對劇本的滾瓜爛熟及透徹理解,儘力掌握劇本中各個角色的情感和神髓,在接近兩小時的演出裡,嘗試把一台經典劇目原汁原味地從香港搬到澳門來;演出期間未見出現忘詞或重大的演出失誤,台前幕後的運作亦見流暢,對於「演戲空間」這個年青戲團單純以呈現戲劇類的藝術表演,今次創團演出可算是交出了一份基本合格的成績單。

  文: 沓靖 | MCSPA會員

2012年9月20日 星期四

世界末日,你介意嗎?


  與友人就末日作討論,原來不少同輩不介意經歷世界終結,只要求死得快,只有一把聲音斬釘截鐵的表明:如果你們有孩子,也就不會這麼想了。也許,我們原來是不介意見不到自己的將來,世界末日也不差。

  曉角戲劇研進社充份利用了末日狂想,帶來了 《世界末日到了嗎?》,據聞首演後觀眾的激動回應更即時帶動撲飛熱潮,讓劇中被觸及社會人物,也來一睹自己在台的風采,與眾同樂。故事背景正是此時此地,傳說中末日前的幾個月,年輕人SKY 忽發奇想,策動友人建方舟;面對這偉大工程,友人小小以默默支持, GARY陽奉陰違,更多的卻是靜觀其變,伺機而動。作為故事的主軸,建造方舟的動機略嫌薄弱,令SKY的堅持稍欠說服力 。然而編導大鳥明顯不在訴說一個合情合理的故事,他在於將天馬行空的瘋狂構想舖排得自然流暢,以觀眾的笑聲補充故事的脈絡,徹頭徹尾的荒誕與前作《七十三家半房客》系列一脈相承,也成為澳門劇場中只此一家的鮮活標誌。

  今次一眾演員的表現明顯比《七十三家半房客》進步了不少,當中知性節目主持人”GARY華麗銳變,對多個電視製作中的角色身份掌掐準確,節奏感佳,是貫穿全劇的一大亮點;重踏台板的袁惠清,出演氣場強勁的小姐、帶痞子氣的問米婆,甚至附身於問米婆的GARY父親,在咬字、聲調與肢體的掌控上,比其他演員明顯佔優,讓我身旁的年青觀眾禁不住往場刊找她是誰,一個劇場中的()神級傳說,終成了舞台上真實的呈現。

  讓觀眾笑得幾乎眼淚直流大概是方舟的建造申請在多個政府部門間的快速進化:由港務局發展成方舟主題樂園流向工務局,後變為流動式房屋項目向房屋局進發,再搖身一變成文化創意藝術裝置;加上政治人物的聲援,傳媒的推波助瀾,成功發聲卻又越來越偏離原意,逐漸演變成神怪節目的炒作,甚至是淘寶產品項目......令人忍俊不禁不是因為它的荒誕,卻是它荒誕得份外真實 ——就在大家熟悉的澳門。

  上半場既畢,不少觀眾交頭接耳,玩得咁大之聲此起彼落又掩飾不了興奮之情,也有的更視之為向社會發聲之作,這不也是一種熟悉的社會現象?筆者懷疑編導不過純粹童心未泯向社會幽了一默,但本澳也似乎有太多人希望有人站出來吧?一種介乎憤憤不平與悻悻然之間的思想游離狀態,在連珠爆發式的笑位應該都得到最心安理得的的舒緩。

  比起抗爭與嘻笑,這個作品中更重要的應該是濃濃的人情味才對吧。下半場SKYGARY由衝突到諒解,小小義無反顧以行動支持,SKY父母對孩子一知半解,又永遠落力照顧孩子的口腹之慾;最後大伙兒在天台上打邊爐溫馨得荒誕卻又非常親切。開放式的結局沒有就世界末日下定論,但相信觀眾都不太介意吧——劇中人表但如果今年真是世界末日,就白白浪費了以少搏大放長假的好機會,這似乎更貼近澳門人的思考模式......如果末日真的要來,到底上帝還可以發出什麼樣的一個警號呢?

  文: 騁辭 | MCSPA會員

2012年9月13日 星期四

中東式的《羅生門》──《納德和西敏:一次別離》(又名《伊朗式分居》)

  妻子西敏希望出國過更好的日子,丈夫納德因為要照顧年邁且患有老人痴呆症的父親,而不能離開祖國,結果,兩夫妻對簿公堂。妻子一氣之下搬回娘家住,而丈夫需要請人照顧父親。某天,丈夫回家發現老父雙手綑綁在床上,而傭人瑞茨則不在家中。後來傭人回來,雙方爭執間丈夫推了傭人,傭人小產。傭人的丈夫知道後,決意要把丈夫告上法庭。

  在雙方對案件的爭持間,上演了一場中東式的《羅生門》,各人各執其辭、各不相讓。而在爭持不下之間,夫妻關係、父女關係、宗教信仰問題一一浮現,兩個家庭亦面臨重重考驗。

  在電影中,多次触碰的是信仰問題。伊斯蘭教的婦女很多外出時需要包裹身體,有些國家,甚至只能露出眼睛,而眼睛前還要有紗罩相隔。而丈夫可以娶四個妻子,而女子在陌生男子面對露出身體也要不合法的。雖然,伊斯蘭教國家在各方面賦予女性程度不等的權利,例如結婚、離婚、民權、法律地位、服飾以及教育。但是,從宗教最原本的規條中卻規定了1)妻子是丈夫的田地;2)女人要服從丈夫。

  因此,在根深柢固的觀念中,妻子是丈夫的附屬品。在電影中,妻子因為出國而向丈夫提出離婚,相信在伊斯蘭教派中也是前衛的想法,而法庭亦駁回西敏的請求。而電影中的傭人瑞茨,因為丈夫欠下巨債,自已雖然懷孕,還是帶著年幼的女兒在陌生單身男子納德家中當傭人,丈夫知道後當然十分生氣,而瑞茨小產更令丈夫痛恨納德。另外,瑞茨面對納德老父失禁的問題,令她很苦惱,在伊斯蘭教條中,男人和女人不能有接觸。在憐憫心的驅使下,人應該幫助別人,但在教條的規限下,男女接觸,似乎又是一種罪。夫妻關係觸礁、男女接觸與可蘭經教條相違背,道德和信仰的沖突赤裸裸的展現出來,在觀看電影的過程中,對不同宗教的理解似乎加深了,但電影本身並非只是屬於伊斯蘭教徒的故事,在另一方面來看,對子女教育問題也是一個很好的襌述,父親納德面對女兒的不斷查問,他的回覆和做法似乎和他一直向女兒教育的人生哲理有所偏差,在教育的問題上,父母更多的應是以身作則;女兒渴望完整的家庭,但是,父母的離異為她的上了一堂很裸露的社會課。

  最後,傭人瑞茨經過反覆思考,生怕報應會應驗在女兒身上,而懇求西敏不要賠償,是宗教下的倫理、道德,伊斯蘭婦女的服從及對自身的戒律下,最終,道出是羅生門背後的事實。

  文: 依笛 | MCSPA會員

2012年9月6日 星期四

低俗為賣點──《低俗喜劇》劇情偏弱 場口惹笑

有人說社會的怨氣愈重,觀眾更需要喜劇來調劑生活,平衡心態。尤其是在這個連電影內容都要「被河蟹」的大氣候下,以前不少可以在電影中出現的場面、語言都失去了原來魅力,導演彭浩翔自《春嬌與志明》及《志明與春嬌》的成功後,力證粗口爛舌登上銀幕大受歡迎,開創了渠道讓觀眾宣洩心中不忿,今年推出的《低俗喜劇》繼續以低俗為賣點,原以為與兩年前的《人間喜劇》為姊妹作,原來從班底、結構到路線大不相同。

  筆者帶了一些對《人間喜劇》的良好印象入場,看了不到四分之一便明白《低俗喜劇》與前者截然不同,整部電影以十二天拍完,屬低成本制作,不過故事內容圍繞著導和編劇等最熟識的電影圈,穿插以地道香港粗口,從內容到演繹手法均具喜劇感。

  電影上半部以一場在大學內舉行的講座為背景,由電影監製杜汶澤與大學生分享其工作經驗,藉著回憶他的工作體驗,細述電影人工作辛酸,內容或者有誇張成份,然而電影圈的黑暗面時有所聞,若發生類似故事中情節,的確不足為奇。杜汶澤近年在電影的演出愈發有味道,不再需要浮誇舉止,相對起來他在面對前妻(田蕊妮飾)、女友爆炸糖(陳靜飾)及女兒Jacqueline(陳沛妍飾)三種不同感情表達時的情緒溝通亦較為舒服好看,唯一美中不足之處可能就是相對較少於他的親情等位置的著墨,對比筆者之前看的《人間喜劇》,在人與人感情牽絆這一關鍵中的描述未免較弱。

  幸好仍有不少枝葉襯托,將爆笑的範圍擴大。鄭中基演的內地暴發投資者、林雪飾演的投資者手下、雷宇揚演杜的好朋友……亦有不少花火,鄭中基一貫的喜劇風格,舉止神化但一臉正經更令人哭笑不得,配合了從來面矇心矇的林雪,一凹一凸令該場晚飯的戲笑聲不絕。

  邵音音和葉山豪演回自己,特別是借後者的口,不斷調侃另一齣三級片,呼應了年前杜汶澤亦曾在網絡上嘲笑該電影,多少反映不少人對該三級電影的不滿,亦同時予以入場觀眾共鳴感。

  唯一覺得不足之處,可能是田蕊妮和薛凱琪的表現。正如前述,電影中杜汶澤與前妻田蕊妮的感情瓜葛其實解釋得不夠細緻,這應是劇情中的取捨所致,在難有發揮之下,田的演繹亦不過爾爾;薛凱琪在之前的《人間喜劇》亦有擔綱,所佔戲份不少,相對今次便淪為大配角,搶眼程度比邵音音更差,加上她再用上種瞪眼、扮天真的模樣,想在較少戲份之中脫穎而出就更有困難。

  亦因為演員的落差,故事的鬆散,除了個別場口可以讓人捧腹大笑,其實看罷全劇卻沒有太多可以讓人深思的賣點,粗口之類的賣點,總不及我們生活中所接觸到的多和廣泛,偶一為之亦以吸引觀眾,至於能否繼續靠此大賣?個人相信不可能了。

  文: 聶風 | MCSPA會員

2012年8月30日 星期四

《冰鮮校園》

  據悉本地的資深戲劇團體「曉角話劇研進社」剛完成位於工廠大廈內「曉角實驗室」的裝修工程,相信可供演戲的空間得以不斷完備,無論對於觀眾或是劇團而言,均是可喜之舉。而在「曉角實驗室」更寬闊的演出場地裡的首個演出,則是本澳新近成立的戲劇團體,由「演戲空間」上演的《冰鮮校園》。

  《冰鮮校園》是《芳草校園》的延續,同是出自香港中英劇團藝術總監古天農的手筆;恰巧地,在本澳也是由相同的一批年青戲劇工作者為觀眾呈上,猶記得去年夏天,這一班尚未組織「演戲空間」年青人,便已在塔石廣場青少年展藝館上演《芳草校園》,今次原班人馬以更具組織性的團隊繼續上演《冰鮮校園》的精神,使《冰鮮校園》的戲裡戲外,都散發著濃濃的戲劇熱忱,似乎也是「演戲空間」想要藉此表達他們對青少年、學生與推動戲劇發展的定位。

  《冰鮮校園》首演於2008年,是一臺以香港為背景的校園戲劇,故事圍繞熱心的教學工作者對被定性為「低效能」、也即是在社會上未能與高效率指標掛勾的學校,如何力挽狂瀾……;在澳門,「殺校」之風也許不似香港般曾經鬧得熱哄哄,卻使我聯想起此等以「效能定生死」之風,會否正是隱隱浮於本地的藝術環境之中?在「專業」日漸變得必須化的風氣下,真正可讓藝術工作者充分投入和發展的空間,其實是否已在不斷地被收窄。

  在澳門要成立一個藝團非常簡單,要發展一個專業而成功的團隊卻殊不容易,曉角話劇研進社憑藉社員不屈的精神,薪火相傳,且不斷累積經驗至今才能獲得一個較具規模的演出場地,供社員和支持其他劇團使用;相對於劇場裡的新鮮人和團體,他們比前人獲得了更多的技術支援和發展環境,卻同時失去了可以被觀眾原諒、被寵壞的藉口,「商業」附帶必須專業的殘酷現實,要求劇場人/團隊必須是亮麗的、能夠不斷為觀眾帶來刺激和享受的作品;這個不折不扣的事實,無可爭辯,卻是越來越惹起我想要欣賞更多劇場新作的慾望。觀看沒有明星效應的戲劇製作,是否能讓我最終明白戲團被成立、想要志願成為劇場工作者的人和事,他們所懷有的動機和熱情,是無可質疑和理應接受的?

  《冰鮮校園》一劇教人思考學校的成立,它的目的為何?我期望在觀看「演戲空間」的《冰鮮校園》後,它更可以讓我看見澳門仍是不斷有熱心參與戲劇的年青人,他們正在走踏實的路,視戲劇為藝術,並非一份以票房為指標的商品。

  文: 沓靖 | MCSPA會員

2012年8月23日 星期四

《哥本哈根》


  澳門的戲劇類活動雖然未如電影製作般,似有特區政府大量的資源投入,但光從二零一二年的上半年所見,澳門的戲劇發展卻是越見積極,優秀的劇目上演一個接一個,更見整體素質專業,其中由負笈海外的新生代演員及導演擔綱製作和演出,是無可否認的主要原因,而選演或改編經典的上佳劇本,也為優秀的演出奠定了穩健的基石,早前曾在不同場地上演的《一起翻身的日子》、《近水樓台》、《又一好人》便是例證。

  天邊外(澳門)劇場剛於上月搬演黑盒劇場式的《歌本哈根》,是英國編劇家Michael Frayn的著名得獎劇本,雖然澳門經常有劇團演出世界經典的作品如《櫻桃園》或《小城風光》等,卻從未在澳門上演此劇。筆者曾閱《歌本哈根》的劇本,對其蘊含的文學力量拜服務不已,然而要將之製作成演出,卻不禁擔心現時澳門的演團和成員是否有足夠能力駕馭。

除去異常專業的物理學用詞,《歌本哈根》的內涵也足使它當之無愧地被稱為近代最優秀的劇本之一,它涉及真實的歷史背景橫跨整個歐洲,亦師亦友的兩位物理學家,各自有著他們對國家、民族、公義的立場,在精僻的對話中,為觀眾誘發當年的「真相」,伴隨帶出更多的「疑團」,使觀眾都喜悅於對過去的歷史,似乎已經尋得一個安心的答案,卻會為這個答案的真實性、它的正確性同時間帶來質疑。

  在欣賞過葉嘉文、陳飛歷和林婷婷等三人的演出後,相信觀眾都會與筆者有同感,對他們演出的完成度投下信心一票,筆者更為陳飛歷內斂的演技大為欣賞,絕對是比過往大鳴大放的演繹方法,個人邁進的一大步;葉嘉文飾演的物理學家Heisenberg也是一絕,需要同時處理深澀的台詞、舞台走位並與對手進行情緒交流,環顧澳門現時眾多演員來說,可能僅葉一人能及;林婷婷的演出也令她走出了過往演藝科班的框框,在《歌本哈根》之中,Margrethe的角色似乎比兩師徒更見重要,她帶出人性的質疑、猜忌、信任、憤怒等情緒,雖然劇情發生於幽靈的世界,卻是永遠存在於人世間;縱使曾經發生在歌本哈根的事情已經再無法證實,但劇作《歌本哈根》為所有觀眾帶來的反思和自省,是肯定的。

  文:  沓靖 | MCSPA會員